摘" "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園林設計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與社會需求。設計者在植物配置時常未能充分考慮區域的生態特征和季節變化,使得園林景觀在不同季節的表現力不足,且缺乏生態平衡。因此,對園林植物配置和造景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并以深圳灣公園為例,探討植物配置與造景設計在園林設計中的具體應用,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園林設計;植物配置;造景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03-0136-03
0" 引言
在確保園林景觀具有觀賞性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能夠滿足多樣的生態需求與人類精神需求,使其既是一種視覺享受,又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心理慰藉。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設計,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園林景觀的生態服務功能,為現代城市創造宜居的環境。
1" 園林設計基本原則
園林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整體協調性與局部多樣性的結合。空間布局需合理安排,促進功能性與美觀性的統一。選用植物時應考慮其生長習性、生態適應性及景觀效果,力求達到四季有景、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效果。植物配置強調搭配、對比與襯托,以求形成生動的景觀效果。選擇植物的高度、冠幅、色彩及開花期應提前規劃,常用的植物組合比例為喬木30%~35%、灌木45%~50%、地被植物15%~20%。生態景觀設計應注重水體、土壤及氣候條件,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采用適地植物,打造低維護、高生態價值的園林景觀。
園林設計也需強調功能性,采用人性化設計原則,創造便民、舒心的活動空間。人行道、休閑區、兒童游樂設施等功能區域應與植物景觀相結合,形成自然與人工和諧共存的環境。同時,考慮環境可持續性,應采用生態材料,減少碳足跡,促進生物多樣性增加。例如,使用雨水收集系統與滲透磚,兼顧節能與環保。
在色彩設計中,使用色輪理論指導植物的色彩搭配,熱烈對比與冷靜搭配相結合,如暖冷對比、明暗對比相輔相成。季節變化的色彩與形態變化應有層次感,以提高視覺沖擊力和增強空間的引導性。設計時應考慮景觀的視線引導,合理布置標志性植物作為焦點,激發游人游覽興趣。同時,可以通過垂直綠化、屋頂花園等形式提升空間利用率,增添綠意。
光照與陰影在園林設計中起著關鍵作用,通過樹木、建筑與植被的合理配置,調節光氛圍,增強空間立體感。重視景觀小品的設計,結合文化與藝術元素,在材質、形式上追求獨特性,提升整體設計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無障礙設計在園林中應得到重視,適配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強公眾的參與感與歸屬感。園林設計的根本目標是創造出一個與自然和諧、適應人文需求的多元化空間,推動園林藝術及生態文明共生發展。
2" 園林設計視域中植物配置方法
園林植物配置方法結合生態學、景觀設計等多學科知識,旨在創造和諧、美觀的景觀環境。常用的配置方法包括塊狀配置、帶狀配置、散點配置和混合配置。塊狀配置適用于大面積區域,以同種或相近的植物組成大塊區域,強調色彩與形狀的統一,適用于公園或廣場的設計。帶狀配置則是將不同植物沿著界線或道路布局,形成帶狀結構,具有引導和分隔空間的功能,常用于林蔭道或花徑。散點配置強調植物的個體性,適用于小型庭院或花壇,強調自然感與隨機性。混合配置結合了以上多種手法,追求植物間的和諧共生,常見于自然式園林設計[1]。
在植物的選擇上,適宜采用本土植物和生物多樣性原則,以確保適應性和生態平衡。本土植物通常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有效降低養護成本。在數量配置上,建議使用3~5種植物進行組合,植株密度可依據植物習性與功能進行調整,通常以3~5株/m2為宜,達到生態美與視覺美的雙重效果。
在季相變化方面,配置應考慮四季景觀。例如,春季可選擇開花早的植物,如櫻花、海棠;夏季可使用創綠效果顯著的植物,如紫薇、荷花;秋季可采用富有色彩變化的植物,如紅楓、銀杏;冬季則通過常綠植物,如松樹、雪松保持景觀的穩定性與魅力。配置時需考慮植物的高度、冠幅及生長習性,保證各層次植物的合理搭配與層次分明。
園林植物配置還應注重空間的利用,建議高矮搭配,以高大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組合,增強立體感和豐富視野層次。同時,考慮植物之間的生長間距,保證良好的通風和光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此外,充分利用植物色彩、形態的多樣性,創造豐富的視覺效果,適時運用植物的幾何形態與生長特性進行藝術化布局,達到美化空間的設計目標。合理的園林植物配置,既可提升生態效益,又可提升觀賞價值,為園林景觀注入活力與靈動。
3" 園林設計視域中造景設計要點
3.1" 色彩搭配與視覺效果
色彩搭配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至關重要,其能夠顯著影響視覺效果和空間體驗。合理的色彩組合不僅能提升植物造景的美觀度,還能影響人們的情感反應及心理感受。色彩學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案包括對比色、鄰近色和單色系搭配等。對比色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創造出豐富、動感的效果,適合用于突出某一景點或強調空間層次。例如,紅色與綠色的搭配可實現強烈的視覺沖擊。鄰近色則通過細膩的和諧感建立自然的過渡,常用于營造寧靜放松的環境,如藍色與紫色、黃色與橙色的組合。
在實際應用中,色彩的飽和度、明度與數量配置同樣重要。高飽和度色彩(如鮮紅、亮黃)適合于中心區域或活動場所,可以吸引游人的目光;低飽和度色彩(如淺藍、米白)則適用于背景位置,創造舒適的感受。對于植物的數量配置,依據植物的生長特性及季節變化,建議維護色彩的多樣性,以提高整個園區的觀賞性。例如,在春季選擇郁金香、櫻花等色彩鮮艷的植物,夏季以紫薇、百日草等色彩豐富的植物為主,秋則可以導入紅楓等富有色彩變化的植物,冬季搭配松樹等常綠植物[2]。
在設計過程中,考慮不同植物的開花周期和葉色變化,以形成四季皆宜的色彩氛圍,對于周期性顏色變化的植物,如秋天變黃的銀杏,可以與常青植物搭配,使園區四季交替的色彩景觀得以實現。植物的層次感和空間感亦可通過色彩來強化,前景使用較亮眼的色彩,中景使用和諧的鄰近色,背景則使用沉穩的深色。這樣可以有效提升視覺深度,使景觀更具立體感。
與此同時,利用光線與色彩的關系也能增強視覺效果。陽光下,植物色彩的反射和折射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適當引入透光性強的植物和材質,增強光影效果,形成動態的色彩變化。設計者可借鑒理論知識、植物組合和空間布局,通過色彩的明暗變化渲染,營造獨特的精致園林效果。色彩搭配的合理運用,可以實現視覺的美感與空間的愉悅,為游人提供豐富多彩的體驗。
3.2" 生長習性與季相變化
植物的生長習性,如光照需求、土壤類型、濕度適應性及耐寒性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景觀的美感、生態平衡和養護管理,需充分考慮。例如,喜光植物(如向日葵)需至少6h直射陽光,而陰生植物(如蕨類)則可以在陰涼處生長。對于土壤,沙質土壤透水性好,適合根系發達植物,如松樹;而黏土則適合保水性強的植物,如柳樹。
季相變化是影響植物觀賞價值的重要因素,隨著季節的變化,植物的形態、色彩和生長狀態均會發生變化。春季,萬物復蘇,開花植物,如櫻花、紫藤展現其嫩綠色的葉片和絢麗的花朵,吸引游人的目光。進入夏季,植物生長繁茂,樹木和草坪形成濃密的綠蔭,花壇中的夏季花卉,如瑪格麗特、月見草等爭相開放,展現多彩的景觀。秋冬季節植物則展現另一種風采。秋季,落葉樹,如銀杏和楓樹開始變色,黃金與火紅的葉子可為園林增添層次感。冬季,雖然許多植物進入休眠期,但常綠植物,如松樹、雪松以其堅韌的姿態和持久的綠色,為冬季景觀提供持久的生命力。同時,冬季的植物選擇更需注重其耐寒性,溫帶類植物,如紫丁香可以抵御零下的氣溫。
各區域生長特性不同的植物搭配,能夠在不同季節展示出不同的景觀效果。在設計中應考慮不同植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及背景對比,構建多層次的視覺效果,使空間在季相變化中呈現出豐富的景觀變化。強調合理布局,確保植物在生長中不相互遮擋,并考慮其生長高度與寬度,以保持空間的通透性[3]。
3.3" 造景與植物配置的協調
在園林設計中,造景與植物配置的協調性是實現整體美感和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造景設計應結合植物的生長特性、季節變化和空間布局來進行合理配置。例如,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搭配可以實現季節性的景觀變化,增強設計的層次感。常綠植物,如冬青、龍柏能夠在寒冬中提供視覺上的持續性,而春夏季節則可以桃樹、櫻花等落葉植物的花朵作為視覺焦點。配色方案對造景與植物配置的協調也至關重要。選用顏色互補的植物組合,如紫色的鳶尾與黃色的金雞菊,使空間更具活力和吸引力。不同高度的植物配置同樣影響視覺體驗,低矮植物,如地被植物可以作為前景,而高大喬木則適合作為背景,形成錯落有致的空間感。
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長習性是植物配置中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選擇生長快速且維護方便的品種,如紫葉李和金葉榆,能有效提高景觀的成效和觀賞性。同時,注意植物的生態適應性,選用本土植物能夠降低管理成本和病蟲害風險。這些植物不但能與周圍環境融合,還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
與此同時,植物配置的生物群落應與周圍的造景環境相互滲透。例如,在水景旁搭配水生植物,如蘆葦與睡蓮,不僅能美化水體,還能改善水質,支持生物鏈平衡。利用曲線形狀和有機布局,可以創造出流暢的行走路徑,鼓勵游人在園區內探索。
對不同區域及功能的劃分也需合理考量。休閑區適宜引入多樣的花卉和舒適的草坪,創造開放、放松的氛圍;而生態保護區域則應采用適應性強的植物,強調自然生態的修復與保護。
總體而言,高效的造景與植物配置協調需要精確的設計理念、對植物特性的深入了解以及對環境與空間的靈活運用,才能達到美觀和生態功能的雙重效果[4]。
4" 案例實踐——深圳灣公園
深圳灣公園綠地是熱門休憩地,日常中游人如織,眾多散步者和健身者在此匯集,這一現象凸顯了該公園植被景觀的獨特魅力。在植被的選擇上,設計者注重了色彩的搭配、外形的差異、體積的大小以及質地的對比,打造出多樣化的植物組合,豐富的層次感,使得這片綠意盎然的景觀變化無窮,引人入勝[5]。
4.1" 植物的色彩配置及造景
深圳灣公園的植物造景巧妙地融合了多種彩葉與開花植物,形成了一幅斑斕多姿的自然畫卷。在這片蔥郁的綠色基調中,點綴著諸多黃綠相間的植被、火焰般的紅花以及神秘幽紫的花朵,這樣的色彩搭配給深圳灣公園帶來了極高的審美情趣。遠處的細葉欖仁與面包樹、桂樹相伴,近景則是黃金榕裝點,遠端的紅、粉與近景的翠綠及背景的深綠相映成趣,使得整個景觀活潑而富有生命力,如圖1所示。
4.2" 群落配置
深圳灣公園內植被豐富,植物類型各異,其種類構成及數量分布展現出獨特的植被格局。深圳灣公園的植被組合大致可分為5種模式:大型樹木-小型樹木-叢生植物-地表覆蓋型、大型樹木-叢生植物-地表覆蓋型、大型樹木-地表覆蓋型、小型樹木-地表覆蓋型以及叢生植物-地表覆蓋型。在這些類型中,大型樹木-小型樹木-叢生植物-地表覆蓋型最為普遍,如圖2所示。該類型植物分布呈現明顯的層次感,不同層次的植物經過精心搭配,既能劃分區域,又能為游人營造出一個相對遮陰的環境。這種植物組合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微小氣候,具有較高的生態平衡性,有助于植被的茁壯成長。此外,此類植物群落在視覺效果上也頗具吸引力,使游人可以欣賞到種類繁多、景致迷人的植被景觀。
5" 結語
風景園林的建設不僅能反映一個現代城市的發展,而且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封面”,城市精神的象征。在積極響應我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同時,更應關注景觀工程的整體可持續性。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前,應盡可能提供多套可供選擇的設計方案。在設計方案時,需要考慮植物的相互搭配,不同植物的生長周期等,并對這些園林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做到在進行大規模綠化的同時追求高質量的綠化。
參考文獻
[1]" 田興軍.園林設計視域中植物配置與造景設計要點[J].現代園藝,2019(16):96-97.
[2]" 鄭愛裙.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與植物造景[J].住宅與房地產,2020(32):178-179.
[3]" 張愛娣,李芊芊.園林設計視域中植物配置與造景設計要點[J].中國住宅設施,2023(8):57-59.
[4]" 降俊文.園林設計視域中植物配置與造景設計要點[J].居業,2023(1):107-109.
[5]" 陳永珍.深圳市濱海公園植物配置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8.
作者簡介:黃曦(1990— ),女,漢族,湖南株洲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