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為解決農業生產中病蟲害化學防治存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以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對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措施,以期為相關農業從業人員和農業生產工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7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03-0178-03
0" 引言
農業病蟲害是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化學防治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為了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生物防治技術以其綠色環保、安全高效的特點,成為當前農業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1" 研究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重要性
1.1" 環保性
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治方法雖然能夠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蟲害,但通常伴隨著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生態系統破壞等。相比之下,生物防治技術能夠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首先,生物防治技術利用的是天然的生物資源,如昆蟲、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不會對土壤和水體造成污染。這些生物資源在施用后具有天然分解的特性,能夠降解成無害物質,對環境影響較小[1]。
其次,生物防治技術具有針對性和選擇性,能夠精準地作用于害蟲或病原體,不會對非目標生物產生影響。相比之下,化學農藥廣譜性普遍較強,會對農田中的益生物造成危害,破壞生態平衡。
最后,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較長的持續時間和較少的殘留量。生物農藥一般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最佳防治效果,因此通常需要較少的施用次數,減少了對環境的干擾。
1.2" 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在人類健康、農產品質量方面的安全性。
一方面,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比傳統的化學農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化學農藥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殘留問題,長期接觸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而生物農藥一般是從天然生物中提取或培育而來,對人體的毒副作用較小,安全性更高。
另一方面,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對農產品質量有著積極的保障作用。化學農藥在農產品上的殘留會對農產品的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信任度。而生物農藥通常殘留量較少,對農產品的質量影響較小,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1.3" 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是指防治技術或方法在長期運用過程中能夠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未來世代的發展不造成負面影響[2]。
首先,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較好的生態可持續性,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化學農藥在使用過程中會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影響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相比化學農藥,生物農藥更加符合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能夠更好地維護生態平衡。生物農藥具有較好的生物降解性,在施用過程中不會對土壤、水體和空氣造成污染,有利于保護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發展。
其次,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較好的經濟可持續性。生物農藥的應用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降低使用頻率,生產成本較低,且原料易于獲取,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另外,生物防治技術能夠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有利于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較好的社會可持續性。生物農藥的使用可以減少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降低農藥中毒和慢性病的發生率,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生物農藥的使用也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質量,提升農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1.4"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防治技術或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能夠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并且能夠持續地保持這種效果。
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有效性體現在其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技術利用天然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選擇性。通過選擇合適的生物防治劑或生物控制劑,可以有效地控制目標害蟲或病原體的數量,降低農作物受害程度,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綜上所述,研究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其具有環保性、安全性、可持續性、有效性。通過加強對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體健康,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2" 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措施
2.1" 加強科研攻關
科研攻關可以為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指導,推動其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首先,科研攻關能夠加速生物防治技術的創新和優化[3]。通過對生物防治劑的篩選、培育和改良,可以提高其抗病蟲害的能力和穩定性,增強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效果。同時,科研攻關還能夠探索新的生物防治機制和技術路徑,為生物防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科研攻關能夠提高生物防治技術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通過研究生物防治技術在不同農作物、不同地區和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適用性,可以為其在實踐中的推廣和應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同時,科研攻關還可以研究生物防治技術的施用方法、施用時機和施用量等關鍵技術問題,提高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操作性和實用性。
最后,科研攻關還能夠推動生物防治技術與其他農業技術的融合應用。通過與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相關技術的結合,可以發揮生物防治技術的優勢,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性。
綜上,加強科研攻關是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科研攻關,可以不斷提高生物防治技術的創新能力和適用性,推動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智能、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2.2" 推廣示范應用
通過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建立示范項目,向農民展示生物防治技術的效果和優勢,能夠有效地促進其在更廣泛范圍內的應用和推廣。
首先,推廣示范應用能夠提高農民對生物防治技術的認知并增強信心。通過在實際農田中建立生物防治技術的示范項目,農民能夠親眼目睹生物防治技術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增強對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從而更愿意嘗試并采用這些技術。
其次,推廣示范應用能夠培養農民的技術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示范項目中,農民可以學習到生物防治技術的施用方法、施用時機和施用量等關鍵技術要點,提高其對生物防治技術的操作熟練度和技術水平。同時,示范項目還能夠培養農民的技術管理意識,幫助其更好地組織和管理生產活動,增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效果。
最后,推廣示范應用還能夠促進生物防治技術的快速擴散和推廣。在示范項目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可以通過組織農民觀摩交流、開展培訓指導等方式,將生物防治技術的經驗和技術推廣給更多的農戶,促進其在更廣泛范圍內的應用和推廣。
綜上,推廣示范應用是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示范項目,可以向農民展示生物防治技術的效果和優勢,提高其對技術的認知并增強信心,培養其技術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促進生物防治技術的快速擴散和推廣。
2.3" 制定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為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促進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4]。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財政支持政策,加大對生物防治技術研發和推廣的財政投入力度。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給予研發機構和農民補貼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農業企業和農民參與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降低其研發和應用的成本,提高技術的可及性和可持續性。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和農業企業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通過減免相關稅費或給予稅收優惠政策,降低農民和農業企業采用生物防治技術的成本,提高其使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最后,政府可以制定激勵政策,獎勵在生物防治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科研單位和個人。通過設立科技獎勵、榮譽稱號和科技創新基金等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和農業從業者積極投身于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高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效率和速度。
綜上,制定政策支持是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舉措。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激勵機制等方式,為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促進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智能、可持續的轉變。
2.4" 加強技術培訓
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活動,向農民和農業從業者傳授生物防治技術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提高其對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操作能力,推動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首先,技術培訓可以提升農民對生物防治技術的認知水平。通過開展專業講座、學習班和培訓課程等形式,向農民介紹生物防治技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應用范圍,幫助其了解生物防治技術的重要性和優勢,提高其對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接受度。
其次,技術培訓可以提升農民的技術操作能力。通過現場示范和實踐操作等形式,向農民傳授生物防治技術的施用方法、施用時機和施用量等關鍵技術要點,幫助其掌握生物防治技術的操作技能,增強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
最后,技術培訓還可以促進農民之間的經驗交流和互動學習。通過組織農民觀摩交流、座談討論和案例分享等活動,讓農民之間分享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經驗和技術成果,相互學習借鑒,增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效果和提高推廣速度。
綜上,加強技術培訓是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舉措。通過提升農民對生物防治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技術操作能力,促進農民之間的經驗交流和互動學習,可以推動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為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供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
2.5" 建立監測預警體系
監測預警體系能夠及時監測和預警農業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情況,為生物防治技術的施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提高技術的精準性和針對性,促進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應用。
首先,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助于提前發現農業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和危害程度。通過采用現代化的監測技術和手段,對農田、林地和果園等農業生產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能夠及時發現病蟲害的活動規律和危害程度,為農民和農業管理部門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其次,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助于指導生物防治技術的施用時機和施用劑量。通過分析監測數據和病蟲害預警信息,確定病蟲害的發生高峰期和傳播路徑,科學制定生物防治技術的施用計劃和施用策略,提高技術的精準性和針對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
最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助于評估生物防治技術的防治效果和應用效果。通過與實際防治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評估生物防治技術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應用效果,發現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和優化施用方案,提高技術的應用效率和實效性。
綜上,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是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舉措。通過及時監測和預警農業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情況,科學指導生物防治技術的施用時機和施用劑量,評估技術的防治效果和應用效果,能夠提高技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推動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為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智能、可持續轉變提供支持[5]。
3" 結語
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對于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水平的提高,相信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為我國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寶祥.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農機,2022(20):91-93.
[2]" 趙得才.祁連山地區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應用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4(1):53-56.
[3]" 許建杰.生物防治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2(1):177-178.
[4]" 陳輝.生物防治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新農民,2020(24):65.
[5]" 鄭湘,劉思學,趙士英.生物防治技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研究[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3(1):205-207.
作者簡介:王芳(1987— ),女,布依族,云南羅平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