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1年,田野里的土地干枯荒蕪,干裂的縫隙仿佛是大地干涸的嘴唇,無聲訴說著對雨水與生機的渴望。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人看著這一幕,在心里暗自發誓:一定要讓大家吃飽飯,過上好日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腳下的不是干旱的土地,而是大把大把吃不盡的糧食啊!他叫袁隆平,也就是如今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在當時,雜交水稻是世界性難題,袁隆平偏偏迎難而上,逆水行舟。他走進廣闊的稻田,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著鑷子,彎腰弓步,一壟壟,一株株,大海撈針般在數不勝數的稻穗中尋找優質稻穗。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當試驗的失敗如巨浪般翻涌而來,外界的質疑與嘲笑如同尖刀刺進心間,他卻如磐石般堅定,內心的信念從未動搖。在無數個日夜里,他獨自在稻田間辛勤耕耘,用汗水與智慧滋養著希望的種子,期待豐收的時刻。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修正,袁爺爺找到了一株結了230多粒稻子的稻株,他推算,如果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破千斤!他帶領他的團隊攻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水稻畝產成功突破一千多公斤,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一田間場景是袁爺爺的夢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涼。漫漫征途,袁爺爺根植于土地,專注于水稻種植事業幾十年。
“風吹起稻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成垛,谷子迎著陽光嗶啵作響,水田泛出一片橙黃……”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想起袁爺爺,想起他的樸素務實,他的家國情懷,想起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永不褪色的金黃。
(指導老師:張"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