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環球人物》記者在北京的一家酒店里見到了梅彥昌。他從香港遠道而來,參加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港城大)法律學院舉辦的論壇活動及校友聯絡處舉辦的華北校友晚宴。
自從2023年就任港城大校長以來,梅彥昌馬不停蹄,與內地諸多高校合作交流。提到在內地的見聞和感受,他總是相當雀躍:“變化太大了,太大了。”
梅彥昌第一次到中國內地是1988年,去的第一個城市是上海。“當時南京路上只有自行車,人們的生活條件很差。僅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中國就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發展得這么快?我找不出第二個。”
正因如此,2023年,當他正式履職港城大校長時,心情是激動的。“香港背后是廣闊的內地,人才多、資源多、發展機會多,我覺得可以大有作為。”
當時,梅彥昌已經在新加坡學術界擁有了很高聲望。他既是大學教授,也是發明家,主攻領域是將高性能生物材料應用到醫學器材上。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獲得近130項原創專利,其中一項是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心血管支架。他還成立了幾家衍生公司,他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納米結構技術傳遞藥物,以治療因青光眼可能導致的失明,并因此獲得了2014年新加坡總統科技獎。
“2004年剛擔任(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時,整個學院的教師人數不到40名。我對大家說,10年后,我們要在專業領域成為世界排名前十的學院。大家都以為我瘋了。10年后,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我們學院排在材料專業榜的第八名。其實我沒有特別的本領,就是把精力花在吸引人才上。”
為提升師資水平,梅彥昌每年到世界各地高校“挖人”。除提供優厚待遇外,他還給予人才充分的尊重,經常“三顧茅廬”。這種理念和作風被他帶到了港城大。
“我入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事們說,我們不要做第二個香港大學,也不要做第二個香港中文大學,而要做香港城市大學第一。”他不斷加強港城大與各地高校的合作交流,成立了“城大青島創新中心”,又在廣州南沙設立了“聯合研究實驗室”等,并全力推進港城大(東莞)的建設和發展,使其在2024年9月正式落成啟用。“港城大(東莞)的教學標準與香港本部是一樣的,我們既吸引內地優秀學子來就讀,也鼓勵香港學子赴內地交流學習。希望在未來5到10年里,港城大幫助培養出更多科學家。”
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在梅彥昌的推動下,港城大于2024年10月成立了香港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院。在他看來,香港需要科創產業,希望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香港需要初創公司,即使大部分可能失敗,但少數成功者將為香港本地年輕人提供就業崗位和高薪工作,也會吸引內地人才加盟。”

梅彥昌祖籍廣東,出生于新加坡。“我父親年輕時從廣東臺山來到新加坡謀生,二戰期間和我母親結婚。結婚那天晚上,日本人在新加坡投下了炸彈,結果前來慶祝的親友都被嚇跑了。”梅彥昌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婚后,梅彥昌的父母生了11個孩子,他排行第九。“我們那時是非常窮的,只有一間小小的屋子,床上睡不下,就在地上睡。”
忙于生計的父母無暇顧及每一個孩子。有一次,梅彥昌突發奇想,決定“離家出走”,想看看父母多久能發現自己不見了。他在外面待了兩三天,餓得受不了又自己回了家,結果發現父母從頭到尾都沒注意到這件事。
雖然沒有人管梅彥昌的學習,他卻自己找到了樂趣。十三四歲時,圖書館成了他最喜歡去的地方。“什么書我都讀,也不是為了考試,就是感興趣。”拿到第一個玩具時,他就把它拆開,研究里面的構造。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直延續至今。他常對學生說,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學習的意義是探求“為什么”,“受教育和拿文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盡管認為興趣很重要,但梅彥昌并不贊同“興趣決定論”。“孩子們經常說,我喜歡這門課,我不喜歡那門課。其實他們并不真正了解一門課的價值。有時候,他們只是因為喜歡或不喜歡某一門課的老師,便可能輕易地產生興趣或失去興趣。”
在梅彥昌看來,興趣是完全可以后天培養的,所以不必過早決定未來的方向,更不必因為老師的某一句話失去自信。他讀高中時,問過物理老師一個超綱的問題,老師認為與考試無關,還罵他“蠢貨”。“我當時很生氣,但他罵他的,我學我的,考試時用成績證明我不是蠢貨。”
1977年,在新加坡服完兵役的梅彥昌,申請到去澳大利亞讀本科的機會。在墨爾本的蒙納士大學,梅彥昌度過了4年時光。為了賺生活費,他干過許多兼職,其中之一是出租車司機,為此他專門考了當地執照。
有一年冬天,他開車轉了一個多小時才遇到3名外籍女士要打車。但她們拉開車門看到梅彥昌后,只說了一句“He is Chinese(他是中國人)”就走了。
“那時種族主義盛行,我是自卑的。”梅彥昌說,“剛到澳大利亞時,我在機場第一次遇到外籍服務員幫我拿行李,感到害怕,不敢讓他拿,潛意識里覺得外籍不應該為亞洲人服務似的。”但4年之后,他不僅學到了知識,也變得更有自信了。“我做了很多工作,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我發現亞洲人同樣可以學得更快、做得更好,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獲。”

本科畢業后,梅彥昌回到新加坡繼續深造,博士畢業后進入學術界和企業界發展。“作為新加坡人,我其實很羨慕香港,因為它背后是一個強大的祖國。”梅彥昌說,“設想一下,如果香港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全世界還會有這么多資本、人才來找它嗎?香港的未來是與深圳、與大灣區、與內地連接在一起的。”
走遍世界后,梅彥昌對東西方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認為,中國最強大的地方就是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種文化。美國則更像是一個國家概念,可能由于教育體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美國人的全球視野各有不同,甚至有些美國人對本國以外的認知相對有限。”
梅彥昌是聽著父母講廣東話長大的,但新加坡的教育環境以英語為主。長大后,他幾十年沒有講過廣東話,直到擔任港城大校長后,才又重新拾了起來。
“在香港講英語,大家最多是尊重我,但一講廣東話,馬上就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哪怕我講得磕磕絆絆,同事們、學生們也總是鼓勵我。”梅彥昌笑道。
在他看來,大學的英文單詞“University”中,包含了“universe”,即宇宙性、國際性。因此,他鼓勵學生前往世界各地交流學習,也吸引外國學生來香港讀書,既希望港城大更加國際化、多招收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也希望香港本地的學生走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近日,英國知名教育研究機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5年度“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榜單,港城大蟬聯榜首。
“我鼓勵年輕人環游世界,也不擔心他們留在海外。如果他們足夠聰明,他們總會回來的。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還有哪里比中國更安全、更有發展機會?我接觸的很多西方人都覺得住在中國更好,覺得這里和平穩定、生活水平高。很多國家也已經意識到,是他們更需要中國,而不是相反。”
編輯/田亮 美編/徐雪梅 編審/張建魁
梅彥昌
1956年出生于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畢業,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工程師學院創始院士。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常務副校長(創新與企業),南洋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