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前一天,年過七旬的袁吉衣又熬夜加班了。按照通告單,他本應于前一天上午開始拍攝,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在片場等了12個小時,等拍完已是凌晨1點多。
休息幾個小時后,袁吉衣神采奕奕地坐到鏡頭前,不好意思地給《環球人物》記者“打預防針”:“我這幾天很疲勞,耳背情況有點突出,可以麻煩你講話聲音大一點嗎?”這句話,他通常也會和第一次合作的導演說。除此之外,他極少在片場提出要求。
袁吉衣就是那位網傳“3年演100多部短劇,一天收入上千元”的“短劇爺爺”,也被稱為“短劇王”。3月20日,“微聚東方·2025微短劇品質盛典”在上海舉辦,73歲的袁吉衣和67歲的劉林、68歲的張以芳被評為“微光逐夢劇星”。
“感謝短劇,給了我們追逐夢想的動力,給了我們實現夢想的機會。”袁吉衣說。
袁吉衣是湖北武漢人,2009年隨孩子到河南鄭州定居。他的普通話不標準,就強加練習。很多老人為了方便,用的是手寫輸入,而他堅持用拼音打字。拿到劇本后,但凡有字音“咬”不準的,他便跟著網上查到的發音反復跟讀,“對著鏡子練N次”,形成肌肉記憶。“我的普通話還不是很標準,但原來要比現在糟糕得多。”袁吉衣笑呵呵地說。
袁吉衣有老花眼,卻不喜歡戴眼鏡,因為“拍戲時容易反光”。可不戴眼鏡,他在片場看劇本又有困難。于是,拿到劇本后,他就用毛筆把自己的臺詞全部抄寫下來。這樣不僅字大,還練了書法、熟悉了劇情。“以前,我這樣抄寫一遍,腦袋瓜子就像復印機一樣把臺詞記下來了,能甩開劇本就演。現在不行了。”
后來,袁吉衣想了個“笨辦法”:抄寫臺詞的紙不釘在一起,而是一張一張散放,每次出門時把近期要演的部分揣在口袋里,即便是在接孫子放學的間隙,也可隨時拿出來默記。他堅信“笨鳥先飛,多花點功夫,總能克服難題”。
這種職業精神讓袁吉衣收獲了更多機會。在微短劇流行的這幾年里,他在百余部短劇中出演各種角色:家財萬貫的“霸總”爺爺、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長、醫術超群的神醫、滿腹經綸的教授……因為外表和善、氣質儒雅,他出演的多為正派角色。
短劇之外,袁吉衣也參與一些其他演出工作。2020年,他作為群演參與拍攝第三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宣傳片《在鄭州遇見百花》。2022年,在河南衛視的《元宵奇妙游》節目中,他飾演燈謎老人。“人家來找我演,對我就是一份信任。只要檔期允許,我都愿意演。”袁吉衣又補充說,有一種戲,他絕不會接,“那些賣保健品的、賣藥的戲,我不接。就算有一些不完全是在騙人,也言過其實了。”

在戲里總是演“大佬”的袁吉衣,在現實中其實是苦出身。1952年,他出生于湖南長沙。家中兄弟姐妹4個,他是老小,上面還有一個大姐和兩個哥哥。他5歲那年,父親染上肺結核,不幸去世。不久后,母親也因病癱瘓在床。“沒辦法,我們決定拖家帶口回老家湖北武漢。我外婆在老家,起碼能夠幫忙照顧一下我癱瘓在床的媽媽。”
袁吉衣的大姐當時已經成年,留在長沙打拼。一同回鄉的哥哥們,先是要上學讀書,接著又要上山下鄉,也沒多少機會照顧母親。袁吉衣成了家里“最小的家長”。“從記事開始,我就要照顧媽媽。那個時候,她留著跟你一樣的過肩長發。”他看著記者回憶道,“我站在床上,和媽媽靠坐在床上一般高,拿著梳子給她梳辮子。我還沒有灶臺高的時候,就踩著凳子做飯給她吃。”
外婆去世后,照顧母親的重擔便完全壓在了袁吉衣一個人身上。別的同學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吃,而他回家要先做飯,不然母親和他都得挨餓。這種情況,到他參加工作后仍沒有太大改變。那時,他在武漢黃陂區塑料化工廠當模具制造工程師,每天中午12點一下班就得急匆匆趕回家,沿路在小攤販那里買菜帶回去做飯。
母親不能自主進食,袁吉衣還得一口一口喂給母親吃。“喂媽媽吃飯要時間,我自己吃飯也要時間,午休時間就不夠用了。后來我干脆搞一個大盆,把飯菜都裝在里面,拿勺子喂媽媽吃一口,我再自己吃一口,就這樣她一口我一口地吃。”袁吉衣說,即便如此,他在廠里仍然“年年是先進”。
每次廠里組織文藝演出,袁吉衣都會擠出時間積極參加。“因為我從小就向往文藝工作。”他說,小時候看一場電影,幾乎能把所有情節背下來。看別人表演湖北大鼓,他也能模仿得像模像樣。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在文藝方面比較敏感,用今天的話來說,算是“天賦型選手”。“但那個時候,我家里那種情況,即便我再聰明,再想學,哪有機會?”

轉折發生在2009年前后。兒子大學畢業后,在河南鄭州安了家,袁吉衣和老伴兒也決定遷居鄭州。恰好,社區里當時有一所老年大學,為老年人開設了舞蹈、國畫、書法、太極拳、烹飪等課程。
“早年間,我要為了生活奔波,想學的東西沒時間學。到了鄭州之后,我有大把的空閑時間,精力也很充沛,我就去老年大學學了書法和太極拳,簡直如魚得水。”袁吉衣不僅學東西很快,而且樂于參加各種活動,因為表現突出,很快當上了班長。后來,老年大學缺老師,他被推選為老師,教書法和太極拳。再后來,他還當上了校長。
在老年大學上課時,他經常帶自己做的面窩、米酒等武漢特色美食分給同學們吃。誰家需要修修補補,只要招呼一聲,他就拿出老工程師的技術“上門服務”。每到過年,他還免費給大家寫春聯。有的年輕人回老家過年,來不及找他取,他就到人家家門口幫忙貼上。久而久之,“老袁”“袁爺爺”成了小區名人。
一次,河南省老干部藝術團排練一個舞蹈節目,女演員很快找齊了,合適的男演員還差一個。團里聽說了袁吉衣的大名,便找到他。盡管他沒有專門學過跳舞,但是肯吃苦、夠勤奮,便留了下來,隨團到各地演出。“團里有一對夫妻,是專業演員,非常喜歡我,引薦我去拍了一個公益廣告,我就這樣進了演藝圈。”
2024年底,“72歲老人演上百部短劇一天收入上千”話題沖上熱搜榜,其中有些刺耳的聲音,讓袁吉衣感到很不舒服,但他很快想開了,“網上就是什么人都有”,自己還是該干啥干啥。“我拍戲一天收入1000多塊錢,有時候是這樣,不是天天如此。我有退休金,雖然不多,但也夠花。拍戲拿到報酬,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體現出別人對我個人價值的認可。”
至于還能演多久,袁吉衣沒想過。他笑著對《環球人物》記者說:“能動的時候,我就跟年輕人一起動;等到不能動的時候,我可以通過手機屏幕去看。人可以老去,我身上的文藝細胞是不會消失的。”他也想對廣大老年人說:“咱們生活得充實,就會少很多煩惱,身體就會更健康,給小家、給國家都減輕了負擔,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兄弟姐妹們,別瞧不起自己,自信點,咱們好好地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編輯 田亮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張建魁
袁吉衣
1952年出生,湖北武漢人,曾在當地工廠任模具制造工程師,退休后因參演上百部短劇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