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書法;書法博士;書法學科;書法批評
一、“士”“博士”“書學博士”的歷史演變
書法或書學博士的前世今生,有其歷史演變階段性。首先“士”字已見于甲骨文,其意所指繁多。許慎注曰:“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又以“事”釋“士”,或釋“事”為“職”,即班固所釋“任事之稱”者,又《說文》中對“士”的“一終于十”以及偽托孔子“推十合一為士”的注解屬牽強附會,但段玉裁由此所作闡發如:“數始一終十,學者由博返約,故云‘推十合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惟以求其至是也。”[1]卻與“博士”的特征相吻合。
《周禮》中論及的“六藝”,以及《管子》中“士、農、工、商”四民歸類,反映了社會發展產生的社會分工,劉昫在《舊唐書·職官志》中稱:“習學文武者為士。”[2]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因特殊的時代背景,催生出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諸侯國因改革發展之需,廣延人才,授以高位,這一群體也由此從“士”中分化而出,為成博士之濫觴。唐杜佑在考究“國子博士”時,轉引班固之論,提出六國時已有博士[3],是對歷史現象的客觀描述。隨后,在秦朝中央制度置百官的背景下,博士進入品秩序列。史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4]司馬遷《史記》中對秦漢時期博士活動也多有載錄,如齊魯博士七十人被秦始皇征召至泰山;叔孫通以文學征待詔博士,入漢后制禮儀;漢文帝召公孫臣拜為博士;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釋經明典,教授弟子,等等。此時對博士的定位,如漢成帝所描述:“……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5]“通博古今”知識淵博,“辨于然否”是這一群體的特征,他們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服務于統治階級,并在此后不同時代的治世地位得到重視和鞏固。
據文獻所載錄,博士最早與“書”或“書學”結合,大體出現在魏晉之際,這與通常所說的書寫法度審美自覺時期相合,書法技法的規定性令善書者獲得一定社會地位,書法博士的出現也成為必然。在《晉書》荀勖條下即有明確記載:“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6]鍾、胡書寫審美規范體現出筆法技巧,和現代書寫法度的學習是相近的。史載北周時趙文深書法“雅有鍾、王之則,筆勢可觀”,唐人竇蒙記載其為書學博士,較為可信。[7]史載北齊太常置屬官中有“八書博士”,掌教八書史習八體書。唐也置“書學博士二人”,其職責乃“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為生者,以《石經》《說文》《字林》為專業,余字書兼習之”。由此可見,書法教習為次,故稱“書學博士”或“書博士”。唐所置書學博士的品秩,與所謂太卜署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為“從九品下”[8],從中也可看出其從屬地位。雖然書寫受到重視,但僅是“一技之長”者,乃是服務經學的“曲學末技”,同詩賦一樣,被視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故在魏晉以來,書家探討筆法、結體等法度,即“書法”,但終未形成“書法博士”的普遍認同。“書學博士”與“書法博士”雖然二者一字之差,但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唐代以“身言書判”取仕的背景下,書學博士除了傳授字學知識外,在書寫上以適應科舉的“楷法遒美”為目標,學子以干祿為目的,以“不工書為恥”。從這一點來看,以書法為內容的教學互動,雖然不以書法創作為目標,但作為特定身份的書博士或書學博士,專業的分化更為具體,歷史定位也逐漸明確。另外,在唐代“書畫同源”的理論基礎上,以及文人“詩書畫”綜合修養與藝術實踐,“書畫博士”也成為新的稱謂出現,如宋代書畫學博士米芾、元代“鑒書畫博士”或“鑒書學博士”柯九思等。總之,伴隨漢字書寫的藝術性轉化,書體的豐富、字體的成熟、書法理論和技法的積淀日深,使歷代文人在傳統美學的基礎上,構建了系統的書寫法度——書法或書道,這也成為當代通常意義上的“書法博士”模糊稱謂的歷史根源。
二、當代書法博士“名”“實”的關系定位
現代教育學制背景下,“書法博士”通常是指完成本科、碩士教育,繼而通過入學考試,在完成規定學分且通過學術答辯后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我國當代博士教育與書法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是從改革開放之初起步,書法博士培養則晚了十多年。1993年首都師范大學率先獲批書法藝術博士點,1995年開始招收美術學書法方向博士研究生。[9]現代意義上的“書法博士”由此而來,此后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有高校或研究機構招收與書法相關的博士研究生。2016年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成立后,率先組織全國高校對書法學科升級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最終2022年教育部調整增列“美術與書法”(學科專業代碼1356)專業學位(通常所稱一級學科),宣告了書法高等教育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轉折,書法博士也具備“名正言順”的學科歸屬。
書法學科雖然只是藝術專業的一個分支,但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在當代教育體制中書法博士培養還處于上升和完善的初始階段。對整個社會而言,人們對“書法博士”主體背后的知識結構、研究領域等學術背景的認知是模糊的,可謂知其“名”而不知“實”。
在“美術與書法”專業學位增設前,業內熟知當下所稱的“書法博士”,只是對研究與書法相關的博士的方便叫法,前提是在當代教育體制下具備基本的學歷教育,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其博士學位。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定1981年國務院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博士學位的獲得首先要通過選拔考試,考試課程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外語三部分。其中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是與博士研究方向直接相關的核心考核。以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2024年博士招生為例,其在“藝術學”方向招“中國書法文化研究”學術學位博士,在“美術與書法”研究方向上招收“書法創作”“書法教育”“書法策展與傳播”專業學位博士。對于專業學位博士而言,“書法實踐理論”則為非考試科目。另外,諸多單位采用“申請—考核”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申請審核制”是“按照學校規定的錄取條件,由考生隨時向學院提出書面申請并遞交證明材料,經古籍研究所導師組進行資格審核和綜合面試,直接決定錄取,考生不再參加招生入學考試”,但在外語、科研成果上需要達到一定要求。
通過博士入學考試后,考生須完成學位培養方案設定的課程考試,撰寫與研究書法相關的學位論文,參加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一般有預答辯和正式答辯,在正式答辯前要通過雙盲審(匿名作者及導師姓名,由學位辦送審),通過方可正式答辯。由學位評定委員會(至少應當有半數以上的教授或相當職稱的專家)審核通過,授予博士學位。同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組織實施論文抽檢,最后通過盲審和答辯直到被授予學位。
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目錄先后有1983年版、1990年版、1997年版、2011年版四個版本,自1983年文學門類開辟藝術學一級學科,此后1990年沿用,由“文學(05)—藝術學(0503)—美術學(05034)”的隸屬關系,到1997年“文學(05)—藝術學(0504)—藝術學(050401)/美術學(050403)”,到2011年“藝術學(13)—美術學(1304)”,再到2022年“藝術學(13)—藝術學(1301)/美術與書法(1356)”,近三十年的學科發展,已經構建了本科、碩士、博士三級完整辦學結構,書法學科的地位得以確立,標志著書法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在高等教育中得以認可。《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反映了書法學科上升為專業學位的歷史淵源。
有資格授予“書法博士”的大體為文科范圍內的哲學(01)、教育學(04)、文學(05)、歷史學(06)以及藝術學(13)學科門類。根據教育部規定,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有最低要求。在書法未上升為專業學位前,一些高校藝術學門類由于不能滿足條件,書法博士招生因此掛靠符合條件的學位授權點。如暨南大學、鄭州大學、山東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在中國語言文學下的中國古典文獻與文化、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書法文獻和中國古典文獻學等方向的博士招生,博士入學考試時加試文獻學基礎課程,西南大學依托美術學院,招收文學門類下的“中國文字與書畫藝術”方向博士;南京大學在具備藝術學博士點情況下,另在哲學門類下開辟文化哲學書法文化、佛教書法博士。云南大學在文學文藝學中設立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方向博士。南開大學一度在哲學門類的美學招收“書畫藝術與美學”方向博士。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招生為例,其在“藝術學”“美術與書法”研究方向上,少有完全“書法”研究課題。西北師范大學“美術與書法”下僅設立“油畫創作”和“敦煌藝術與中國畫創作”,而藝術學下設立有“敦煌及絲綢之路石窟藝術研究和藝術歷史研究”。
如上所述,這些所謂的書法博士,雖然博士階段研究書法課題,但因專業限制,在學位論文撰寫時考慮相關專業的研究方法(如文獻學),而在學位授予時也為相關學科門類(如文學)的博士學位,而非藝術學博士。這對于以研究書法為方向的學術型書法博士和專業型書法博士而言,可謂是“名”不副“實”。因此,將當下書法博士分為“藝術學內書法博士”和“藝術學外書法博士”是客觀現狀。從目前書法博士的遴選和培養過程可見,書法博士分布學科廣和研究方向多,諸如此類也體現出書法博士多元化綜合性的現狀。另外,在考取博士之前學生學術背景的千差萬別,也影響了其名與實的存在關系。[10]簡而言之,當代書法與博士的聯結,是接受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探究書法相關的被培養經歷。從這一點看,其名實關系自然而然毋庸置疑。
回顧書法博士教育30余年,學科調整后“美術與書法”并置,具備且招收書法博士的院校或研究機構有了相應轉變,截至目前已達40多所,因導師或其他因素暫停招生也較為常見,是較為靈活的動態過程。而且由于學位點還受限于國家政策規定,在其他學科門類下的書法博士培養仍然會繼續存在。
三、書法博士的書法批評與時代擔當
當前,“書法博士”群體逐漸具備一定的規模,而且在本領域中成為中堅力量。然而對于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書法專業而言,比如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以來會員已達上萬人,但能夠接受博士教育的群體仍然十分有限,其中以技法獲得會員資格的博士更少。這是當代歷史環境下的國情所決定的,受到全球一體化背景影響。比如,外語水平的考核等規定要求,曾令且還將令很大一部分專業較優者不能獲得入學資格。正因為種種門檻的限制,像招生名額稀少,所報考導師有限,凡此種種,使書法博士仍然是精英式培養。如前所論,由于書法博士學術背景的千差萬別,研究方向和領域往往并不完全都是“寬而博”,更多體現出“窄而深”。故啟功先生曾以“何謂博士字”“何謂碩士字”婉拒招收書法博士,并以為書法博士研究“只鉆某一二個課題,或字寫得不錯”,實為“窄士”[11]。
書法是文化根基寬博的學科,也是交叉學科。書寫技法雖然只是從實踐角度出發的一個方面,但卻是社會大眾衡量書法博士優劣的主要標準。這與當代以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為標志、以展廳競賽為形式的社會認同相關聯。社會上對書法博士的書法批評的出發點多基于此。由于書法藝術是認同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而掌握傳統需要大量的實踐,因此,當代側重書法理論研究,強調“專”與“深”,體現學術性為共性的現狀,社會給予這一群體很高的期待,業內也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造成了群體社會要求與個體創作能力之間的矛盾對立。
事實上,書法專業的特殊性要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沒有深入實踐的冥思苦想,將缺乏指導實踐的力量,歷史上的書法理論家很少有不諳熟書法技法者。理論和創作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僅憑藝術創作的直覺,或缺少文化的厚度。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做到“善寫”與“善鑒”的均衡發展,這也是書法博士在培養中需要強調且也是書法博士需要自覺努力的方向。從書法博士的形成過程可見,創作能力雖然不是考核書法博士的標準,但現實需要書法博士具備相當的筆墨功夫。書法博士要用書法理論指導書法實踐,那種將書法理論與實踐割裂開來的認識是片面的。
眾所周知,毛筆長期以來是書寫的基本工具,書寫也是文人的基本能力,科舉考試以來的選拔人才方式,使“寫好字”的意識深入人心,故書法成為學習門檻低、參與范圍廣、普及率高的藝術門類。當書法博士逐步在學術領域嶄露頭角或現身公眾視野時,其言論或作品中出現的有關學術紕繆,很容易迅速傳播并成為業內批評的焦點。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自媒體時代,輿論的傳播已非傳統的紙媒可比擬。一則由于缺少監管機制,飯圈文化背景下一些“非主流”觀點廣泛傳播,拿書法博士譏諷炒作以割裂傳統與創新的片面化方法,由批評書法博士個例,進而否定高等書法教育。這種錯誤表現出歷史虛無主義甚至是倒退論觀點,雖不堪一擊卻貽害無窮。朱長文在論及時人書法時說:“未量其所至,安敢品之。”[12]可謂十分中肯。二則,學術觀點百家爭鳴,為社會所倡導。對于沒有具體量化標準的書法藝術領域,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謂也。真理在爭辯中彰顯光芒,這也使得持各種觀點的辯手體現其存在的價值,成為主流媒體的補充。
在書法展覽競賽的環境下,一些批評者先入為主,一方面反映了對書法學科上升過程的模糊認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對當代“書法博士”的急切要求。書法的品第高下,自南北朝以來已有分類。如同當今參賽作品評選,在相互比照中或進或退。審美觀照的模糊性和確切性并存,書法評判標準雖然不能以數值上增減來反映優劣,但傳統的審美范式卻能提供直觀的參照。
從書法博士自身而言,對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天地,要心存敬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從書法批評者角度看,固然需要敢于直言批評的勇氣,但更要有冷靜的態度和確當的方式,不以宣揚為噱頭,急于被“打賞”“在看”或“點贊”,而需以弘揚文化正能量為要,關注發展方向,貢獻建設性建議和意見,因為,書法藝術向前發展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評論家當然需要褒優貶劣,匡正時弊,但“棒殺”“捧殺”都有悖使命擔當。中國古代書法品藻之風,反映了書家技法水平高下不齊的客觀狀況,這種狀況也同樣在書法博士中得以體現。書法水平的高下,并非一定與學養和職位等正相關,因此,面對“書法博士”等帶有一定頭銜(如主席、會員)的學術評價,當有自己的判斷,“知人論世”,而非人云亦云。然由于文化建設歷史階段所限,書法教育尚未得到高度的發展,書法群體整體素養也還有待充分提升,因此,偏頗性評價也很難在短期內消弭。
書法博士是歷經悠久歷史文化演變的新生代文化群體,是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當前“美術與書法”專業學位的確立,不但使書法博士有了明確的學科歸屬,而且在培養方向上也帶來了新的轉機,走上了更為科學規范的發展軌道,意味著將來會有學術型博士不同的考核機制,書法博士會有更多的精力側重于書法創作,在理論與創作上有更為長足的發展。在書法能夠與美術并列設立專業學位后,定然會在理論和創作上有所兼顧。總體而言,衡量書法博士不能僅限于書法技能,除書法技法研究外,書法博士有諸如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教育、書法文獻、書法批評、書法美學等多元化書法文化研究方向,因此,書法博士是未來書法學科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全方位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書法博士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是為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貢獻力量,結合自身優勢在書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有新收獲。隨著書法高等教育的深入發展,書法博士培養模式的完善和規模的穩定,若干年后,書法博士的專業優勢將更加凸顯,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會到達新高地,成為中國書壇的骨干力量和書法文化建設的排頭兵。
結語
書法博士的演變和發展基于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中華文明依托漢字符號傳承與發展,文化精神憑借點畫線條外化與彰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進程中形成的與漢字書寫相關的厚重文化積淀,需要相關的博學之士參與其中,由此使得書法博士的出現成為歷史必然。
書法博士在學科地位中的確立是對學科歸屬的客觀認知。歷史上關于“書畫同源”“同源異流”的認識,反映了書法學科的特殊性,即書法有自身的體系和學習規律,書法博士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不可替代。書法博士在學科地位中的確立也是時代要求。在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知識演進迭代與交叉融合加速發展,傳統文化領域面臨重大沖擊和挑戰。眾所周知,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社會和諧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因此,需要有一批堅守傳統文化的專業力量。書法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壯大,最終實現與美術學科并列,實現了跨時代的歷史轉變。新時代書法博士產生和發展雖然時間不長,但已經在該領域顯示出其活力,也必將在未來成為賡續傳統文脈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