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引】總感覺自己生活得不快樂,這是正常的嗎?現實生活中,許多困擾就來自人們對快樂的過度追求和由此產生的強迫心理。在為來訪者提供咨詢服務時,作者注意到:“需要快樂”這種強迫癥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這些實例反映出人們在面對未達預期的情況時,對快樂的強烈渴望反而成了心理負擔。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對快樂的強迫源于人類本能地追求積極情緒和逃避消極情緒。根據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我們對事件的評價和解讀會影響情緒的產生和強度。當我們將不快樂視為絕對的負面,就會過度渴望快樂,形成強迫心理。人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強迫,是因為潛意識里將不開心與失敗、不成功畫等號。這涉及自我認知和社會評價的心理學范疇。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常常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價值和狀態(tài)。在一個普遍強調快樂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快樂容易被視為不如他人,從而導致人們對不快樂的強烈抵觸。
由此,作者提出了兩個建議。其一,正確認識負面情緒。在心理學中,情緒的功能主義觀點認為,所有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都有其適應和生存價值。不開心并非完全負面,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其二,接納生活中的不開心。從心理彈性的角度看,能夠承受和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是心理強大和成熟的表現。
【作者簡介】周小寬,資深心理咨詢師,擁有深厚的心理學專業(yè)背景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附文】
不開心時,一定要想辦法開心嗎?
周小寬
當你面對“不開心”這三個字時,是不是會有一種本能的抵觸?離苦得樂似乎是驅動我們往前走的一種動力,或者說我們認為,人活著就是要開心。
但也許這恰恰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一
我經常會遇到一些來訪者,有一種對于“我要開心,我要快樂”的強迫癥。當你聽到“強迫癥”三個字的時候,第一反應可能是,有些人需要不停地洗手,有些人需要不停地拖地,有些人需要不停地倒垃圾。沒錯,這是一種強迫。其實,關于快樂的強迫癥也一樣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在很多人的人生里它無處不在,它甚至成了很多人焦慮的根源:我不能不快樂,我一定要快樂。
為什么我們會產生“我一定要快樂”的強迫癥?正如前面所講,我們對“不開心”常常是抵抗的,認為它是負面的。每當我們觸及一些負面的情感、負面的情緒,比如痛苦、悲傷、自卑、焦慮、抑郁,包括不開心、不快樂等等,我們便馬上本能地覺得它們代表著“我不成功,我很失敗,我是一個失敗者,我沒有把我的人生過好”。也就是說,從意識層面到潛意識層面,我們非常抵觸不開心,不允許自己在不開心的狀態(tài)里稍稍停留。
然而,這種對不開心的抵抗,以及對快樂的強迫,只會加深我們的焦慮,讓我們更加難以快樂。
舉個例子,這個周末,你的情緒可能比較低落,因為你從周一到周五比較拖延,沒有很好地完成領導給你布置的工作任務,你對自己很失望,所以周末過得很焦慮、很不開心。到了周一,你的糟糕情緒可能會疊加,這個疊加的糟糕情緒包括你沒有按預期完成上一周的工作任務所產生的失望與焦慮,還有你對自己又浪費了一個寶貴的周末所產生的憤怒。也就是說,你心里有一句潛臺詞是:我本該將周一到周五的事情放在過去,讓我的心情不受到影響,快樂地度過一個周末,結果我白白浪費了。
一個女性來訪者跟我講,她童年時印象非常深的事情就是很期待周末和爸爸媽媽去公園玩,因為父母都非常忙,周末可以一起帶她出游的機會不多。好不容易等到一個周末,一家人可以去公園玩了,往往在路上,父母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發(fā)生爭執(zhí),結果玩得很不開心,甚至有時還沒到公園,就打道回府了。這使她體驗到強烈的失望,每當她回憶起這些,她內心的感受就是:我盼望已久的快樂在這一刻破滅了。
當她結了婚,生了孩子,和先生一起帶著孩子出游的時候,她常常會在路上和先生因為很小的事發(fā)生爭執(zhí),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先生自駕走錯了一個高速路口,她就非常崩潰和生氣,以致一整天都沒有辦法恢復快樂的狀態(tài)。
我問她為什么要這么生氣,她說因為先生走錯路,破壞了這份開心,這讓她產生了和童年時一樣強烈的感受。我告訴她,她對先生在高速上走錯路的憤怒來源于對快樂的一種強迫,正因為她在內心希望此刻的快樂是完美無缺的,不能夠容許自己進入一個糟糕的、快樂被打破的狀態(tài),所以她無法調控自己的情緒。
我們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看,你期待中的出游也好,美好的周末也罷,可能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這是很難去回避的,它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開心的體驗。但是,如何去面對這些不開心的體驗,這是我們可以嘗試去調節(jié)的。
假如我們對快樂的強迫少一點,能夠接納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不快樂,我們反而容易回到快樂的狀態(tài)。比如上面這個周末出游的場景,這位來訪者不能接納自己期待的開心被破壞,所以一整天都不開心。如果她只用五分鐘來生氣,五分鐘之后就能夠去接納丈夫犯的小錯誤所帶來的出行的小麻煩,那她仍然可以享受出游的樂趣。
對快樂要求越多,你的焦慮就會越多。你會逼迫自己給出一個快樂的指標,要求自己這周一定要開心,這一生一定要快樂。那么,快樂就變成了一個執(zhí)念,你可能會因此耗費更多的能量去假裝開心。
二
那么,我們怎樣減少對快樂的強迫呢?
首先,對一些所謂的負面情緒要有正確的認知。我們應該了解,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很多負面的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不開心是很正常的,是一定會存在的。就像我們常常講的光明與陰影,當你把開心比喻成光明,不開心就是陰影。你想要逃避不開心,可能是想要告訴自己,也告訴其他人,你活得很成功。關于成功,有些人用收入來定義,有些人用社會地位來定義,還有些人用快樂來定義。用快樂來定義成功并不比前面的更高級,因為你的快樂一樣是有指標、有標準的。
舉例來說,有的媽媽在周末遠離城市,帶著孩子去吃農家飯,摘草莓、荔枝等等,看起來是一幅很愜意的畫面。但我曾經跟這樣帶著孩子出行的媽媽聊,她很坦誠地告訴我,她將出游的照片發(fā)在朋友圈的那一刻,才是她覺得值回票價的一刻。因為她想要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媽媽,工作之余還有自己的休閑生活,而且她的休閑生活脫離了世俗,不是去什么餐廳和網紅景點打卡。所以,其實她是在朋友圈打卡。她的快樂是要拿來做評估的:我是不是一個成功的媽媽,我是不是一個成功的女性?我是不是將家庭和事業(yè)平衡得很好?等等。
三
其次,要明白我們的生活是需要有“不開心”這個部分的。
有的人覺得抑郁是一種失敗,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有時候,抑郁情緒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因為人們不能處在非常亢奮的狀態(tài)下太久,那樣非常消耗能量。有時候,抑郁代表了一種悲傷,是對喪失的哀悼。從潛意識層面來講,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有“哀悼”這個部分。
弗洛伊德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哀悼與抑郁》,他講抑郁的成因,說抑郁癥不是洪水猛獸,就像一些人生病了,才能躺下休息一樣,因為那個時候,人們才能夠自然而然地允許自己處在一個情緒比較低落的狀態(tài)。
情緒低落和不開心恰恰是人生的一種平衡。你的人生不可能完全由快樂構成,就好像你的人生不會完全由完美構成一樣,它不會完全符合你的期待。所以,對于不快樂,我們同樣要有一個接納的思路。如果你能夠更多地接納你的不快樂,你的情緒調控能力就會更好,你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強大。
我們需要面對一個真相:人生的快樂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而人生痛苦的比例,無論你怎么去規(guī)避,可能都是過半的。如果我們真的時刻提醒自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我們反而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我們的不如意還沒有八或者九那么多。
總之,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只想要追求快樂,那么求而不得的痛苦反而會讓我們更加難以承受。如果我們把對開心的期待降低,把對不開心的容忍度提高,那我們不開心時的痛苦、自責、挫敗感就會減弱。
在我的咨詢生涯中,有些來訪者會一直講他因為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如何不快樂,最后他發(fā)現,咨詢并不是在幫他解決不快樂的事,而是幫他去理解生活本來就是由很多痛苦構成的。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可能他一瞬間就成長了。
如果你不喜歡不開心的感覺,也可以想一些辦法,比如做一些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你也可以嘗試做一些情緒控制。有時候,只要你換一個角度來看待讓你不開心的事情,就能有不同的感受,就能慢慢開心起來,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帶給我們的啟發(fā)一樣。
(來源:周小寬《我值得擁有美好》,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年1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