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3月月考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三思而后行,往往是提醒別人或者自己做事情之前要慎重,反復考慮,注意后果。但孔子針對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卻說“再,斯可矣”,就是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不必反復多次考慮。
對此,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這道言語類材料作文題以思辨性思維的生發為核心,但其呈現的二元關系較為復雜:學生需要在對“思”與“行”關系辯證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三思”與“再思”的內涵進行厘定與思辨。該寫作任務借鑒了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研習任務的第四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研習,結合自己所了解的歷史文化知識,聯系日常生活,思考在新的時代下經典名句的價值和意義,在寫作中創造性繼承這些源自古人的思想財富。
本作文題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材料、引導語和寫作要求。
一、對材料的理解
材料出自《論語》,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而后世對“三思后行”這一成語的理解并非全然符合孔子的原始意圖。據記載,身為魯國大夫的季文子一生謹慎,禍福利害算計得太過精明;他思慮越深,世故越深,多思則演化為多私。因而,孔夫子說“再,斯可矣”,是針對季文子的這一性格特點來進行點撥教導的,如果換成子路之類的學生,估計孔子就會改口。性格急躁、魯莽,那就謹記“三思而后行”;性格優柔寡斷,那就“再思則行”。
審題時,要注意“三”和“再”的區別與聯系。本次命題不拘泥于對此歷史語境的思考,因此寫作立意可以不局限于“多思則多私”。“三”可以指多次的、反復的、無謂的、沒意義的、患得患失的思考,也可指詳盡的、周全的、慎重的思考;它帶來的結果或是思而不行,或是深思而成行。“再”不能理解成僅僅兩次,可以理解為點到為止、恰到好處的思考,也可以理解成魯莽的、膚淺的思考;它帶來的結果或是思定則行,或是輕思而敗行。
行文過程中,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間的關系:先思后行,思定則行,行而有思。再結合具體情況,根據行動主體的特定性格,思考什么情況下什么樣的人要“三思”,什么情況下什么樣的人“再思”即可。
二、對引導語的理解
引導語中,“你怎么看”一句絕非空話,這要求考生在寫作中建立主體意識、現實意識,即結合現實社會和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寫,把寫作引向思索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處理好思考和行動二者之間的關系,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穩健。
三、寫作注意事項
立意謹防失當。如囿于思維定勢,錯將此次寫作簡化為單一的思辨寫作,只談“思”“行”的關系或只談“三思”“再思”的關系;又如采取折中路線,既要“三思”又要“再思”,一碗水端平,實則難以深入剖析問題;再如片面化地將“再思”“三思”理解成思考兩次、三次,機械化地列舉利弊。
行文過程中,應對關鍵概念的定義予以闡明,不能片面化地將“再思”“三思”理解成思考兩次、三次,亦不能偷換概念,如對材料中的“三思”“再思”概念本身及其之間的關系避而不談,未經轉換直接替換成“善抓機遇”“猶豫之誤”“果決之利”等話題,偷換概念的結果便是淪為一元寫作。同時,還應避免論述空泛,須言明“三思”與“再思”的關系,若只是空泛地論述“思考是重要的”“慎重有度”等觀點,文章就可能變成空話的堆砌。
【素材鏈接】
一、對季文子的相關記載與評價
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
②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大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懋庸《論語稽》)
③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復白圭,夫子稱其賢。且圣人敬慎,于教訓之體,但當有重耳,故無緣有減損之理也。時人稱季孫名過其實,故孔子矯之。此蓋矯抑之談耳,非稱美之言也。(季彪)
④譏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為無足貴。事有貴于剛決,多思轉多私,無足稱。(錢穆)
二、其他相關的名人名言
①智慧的標志是審時度勢之后再擇機行事。(《荷馬史詩》)
②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將無濟于事!(但丁《神曲》)
③我們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懷才不遇,而是我們的躊躇、猶豫。將自己定位為某一種人,于是,自己便成了那種人。(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④在機會面前,果斷決策比慢慢思考更有效。(巴菲特)
⑤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道德經》)
【佳作示例】
三思避煩擾,久慮驗真士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高二(19)班
黃芷蒙
尼采曾提出一個思想實驗——“永劫回歸”。他教導我們必須做出這樣一種人生的選擇,以至于每一個瞬間在無數次的輪回中都依舊不令人厭倦。今天,我們又帶著似乎從未準備好的行裝。竊以為,三思而后行,也許會讓岔路前的我們與困頓迷茫的自我和解,然后為文明的開拓培養源源不絕的真的勇士,那是張騫一般的“鑿空者”,用旌節叩響沉默的年代。
再思而行或許是不顧一切后果的奔赴,而三思而后行,是將曾經的經驗與當前的困境進行反復比對,方做出篤定而相對正確的抉擇。
世界很美好,誰都想拋下一切去走走看看,但生活本就坎坷,能不走的彎路,還是不要走。普普通通的我們會多幾分現實的考慮,拋離天真的浪漫主義,為立身尋求真正穩定的根基。從無數販夫走卒的視角里,三思而后行,才能為本就坎坷的生活減少可規避的煩惱。那是《湘行散記》中茫然盯著手中零散鈔票的渾濁的瞳孔,是努力想逃脫礦井的礦工與劃了37年船的老水手,小到花的每一筆錢,大到人生的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他們不能不保守而謹慎地“三思而后行”。于是,我們便在沈從文先生的湘西世界里看到了那些“從不逃避為了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比世界上其他人更感到四時交替的嚴酷”的水手們,便在農民詩人陳年喜的詩歌里讀到他漂泊的半生和茫茫大雪中落雀的無奈。
人們或以“多私”詬病“三思”,自視甚高的人們對緊盯著六便士而從不追逐月亮的人生嗤之以鼻。然而能力與欲望的權衡本就是大多數人一生的課題——三思而私,不值得詬病。“再思”要求我們敢于挑戰,而激進的挑戰意味著加大風險,冒著跌倒的危險只為了滿足一時的情緒沖動,對普通人并不值當。一是試錯的成本有時太過高昂,跌倒之后也許我們就再也起不來;二是對于很多人而言,人生根本就沒有試錯的機會。社會是一個巨大的八角籠,簽下生死狀,赤手空拳的人沒有更多的籌碼;孤注一擲的前提是殷實的家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那么,“再思而后行”便失去了意義嗎?當我們浸潤著現代文明的安謐之時,“歲月靜好背后是有人毅然前行”已悄悄給這一問題標注了答案。文明的火光照亮了每一個個體的際遇,讓個人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那么生生不息的火種將指引個體從“三思而后行”的獨善其身中出走,走到“再思而后行”的果斷、勇敢的兼濟天下之舉。也因此,無論時代昏昧還是清朗,我們都能看到踽踽獨行者奔走呼告,守護著角落里陰濕卑微的生命,于是引車賣漿者之流便各自認真嚴肅地生活。那么,“三思”帶來的利弊權衡擋不住真正的勇士逆行,“三思而后行”與“再思而后行”便都在時間的洪流里找到了價值所在。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文明與個體,高低俯仰之間,三思或再思而行,護萬家炊煙,礪前行之志。
【點評】
本作文題不局限于解釋“三思而后行”背后史料承載著的“多思則多私”的內涵,在開放的探討中,作者找到了陡峭的論證角度,即從“普通百姓多思而行的成因是為生活所迫”的觀點論證入手,再進一步思考“再思而后行需要巨大的成本”。在此基礎上,作者還由個體生存論及文明發展,將“三思而后行”與“再思而后行”有效關聯,思考二者在當下時代各自承擔責任、發光發熱的價值。
在條件受限的考場上,作者能另辟蹊徑已屬不易,還能在文章中糅合個性化的閱讀經歷來作論證分析,如關聯沈從文、陳年喜、毛姆等作家及作品,實在難能可貴。此道作文題在處理“三思而后行”與“再思而后行”的辯證關系上較有難度,作者如果能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用簡練的語言進行概括,這一層次的論證會更精彩。(許慶偉)
亂云飛渡仍從容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高二(19)班
姚郟不約
時代的塵埃,放在個人身上便重如泰山,群體的小概率事件,可能是一個人的百分百。更何況,這是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若不想迷失在浪潮中,不想無所作為,于亂云飛渡中,必須認識自己,衡量三思而行與再思而行。
三思而后行,就像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里說的那樣,是“用自己的超級確定性對沖外界的不確定性”,是在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狀況并做出相應預案后,再選擇最優解并付諸行動。一千多年前,好水川之戰中韓琦的草率出兵,換來的是兵敗與歸路上的哭聲與憑吊的紙錢,名將慘敗萬骨枯;七十多年前,中國謹慎地選擇了抗美援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為后來的中國人民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環境。于個人而言,面對人生關鍵節點的三思,可能造成不同的人生方向,讓前行的路更符合個人的特質,更有希望;于國家而言,三思而行,造福百姓,更求富強。
三思而后行,讓我們在變動中走穩每一步。
“再,斯可矣”,果斷出手,掌握時機。再思而行,不是魯莽行事,而是在一定的考慮與取舍后立馬行動。變局中,不僅要熬得住、把得牢的三思而行,還需要眼疾手快,做得徹底。機會轉瞬即逝,勇敢的人才能登上山頂,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人生苦短,凡事過于謹慎難以有所成就。對于社會而言,總要有人敢于嘗試,才能有所進步,若人皆思慮過多,誰也不肯冒風險而換取成功,人們的步履就會變得沉重而非從容。
再思而行,讓我們在春秋代序中馳騁。
其實,無論是“三思而行”還是“再思而行”,都是人生重要的組成部分。該果決抑或審慎的根本在于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清楚自己所擁有的條件,明白自我所要達成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加之對事情的冷靜判斷,我們就能知道如何行動。若是性格好沖動者,則需要三思而行,晝之所為,夜必思之,深入反省才能關注到原本不曾關注的東西;若是優柔寡斷之人,則更多需要再思而行,否則容易陷入多思而不行或多思則多私的困境。“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果斷出手才能遇到原本無法遇到的期待。
在適合自己的三思而行或再思而行的不斷磨礪中,閱歷不斷豐富,潛能不斷挖掘。最終,獲得亂云飛渡中的從容自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便可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大有作為。
【點評】
這篇文章說理真誠樸實,思路清晰明了,值得處于初學階段、所寫文章結構常陷入混亂的學生借鑒學習。作者能在時代變幻莫測的背景下分別思考“三思而后行”和“再思而后行”的意義,再依據矛盾對立統一的特點辯證思考二者的關系,從而很好地完成二元思辨的基本寫作任務。同時,作者還創設了多重論證角度(如個人層面、國家層面),并在時間的維度中檢驗其觀點的正確性,于此契合建構現實意識、主體意識的寫作任務。
文章觀點的創新度略有不足,很大程度是對“三思而后行”與“再思而后行”辯證關系的思考不足所致,將二者均視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強行關聯之嫌,表達便略顯空洞。(許慶偉)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