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住的城市,叫作重慶。
他曾經是抗戰時期的陪都,1997 年成為中國西部唯一直轄市。后來,又有了充滿發展欲望的新名片——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和對外開放門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8D 魔幻之都……而在我眼里,它只是一座隱匿于長江流域山林中的大城——江與山,水與橋,人與路,毫無緣由卻又理所應當地拼接在一起,神奇而獨特。
這些年,重慶發展很快,老城區在三維的空間里輾轉騰挪,騰籠換鳥;新城區則架橋修路,劈山填河。大壩蓄水后的高峽平湖,拉高了城里江邊年復一年的水線;青磚黑瓦間填滿的高樓大廈,則如一個小孩子搭的積木越壘越高。2007 年還在建設的菜園壩長江大橋,如今早已成為新的堵點;2010 年的城市菜園則成為如今的一個商業體;而2017 年還有市民蹦極跳的洋人街,早已化成一片荒原……

當然,在邁步向前的同時,重慶也保留了許多年代的記憶,并沒有與往昔漸行漸遠——1980 年代建成的長江索道,如今依然帶著大量旅客穿梭南北之間;朝天門的批發市場,仍有不少“棒棒”腳踏實地,肩負重擔;幾乎被高樓吞沒的羅漢寺,仍然晨鐘暮鼓,獨享香火;而燈火璀璨的洪崖洞則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成了重慶最熱門打卡點……
照片上的它們,其實只是跌宕起伏城市發展中的一個個小角落。但我卻覺得它們如這座城市的一個個秘境般,隨著建筑的湮滅和新生,變換著形態消失又出現。它們平凡得你熟視無睹,卻又像魔法平行世界一樣,僅需要一個小小咒語的吟唱,就可以耳目一新地出現在你的身邊。它們橫亙在歷史和發展的中間、盤桓在文化和經濟的夾縫,架設在雞毛蒜皮和GDP 的留白處,琴瑟笙歌,油米炊煙。
這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曾經為片面追求國際化而導致城市歷史文化萎縮、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千城一面的機械復制模式開始得到重新審視。城市的文化與精神得到梳理,重慶的建設逐漸脫離當年單純的破舊立新與推倒重來。新的趨勢更多的是將城市的歷史、文脈、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等因素放進城市建設中進行綜合評價,讓越來越多更具歷史韻味和地域特點的氣息開始從重慶的一墻一瓦中散發出來,展現出一座城市向上生長的勃勃生機。



這是重慶之所以近年來甚囂“網”上,成為全國游客都喜愛的網紅城市的原因,也是我從這十多年的拍攝中看到的變化。
當年最開始拍攝這個選題,是源于一種自發,而不是自覺。彼時,重慶的大拆大建正如火如荼,十八梯、江北嘴、濱江路、各座大橋……這一系列如今的繁華之處或交通樞紐,當時還沒拉上施工圍擋,或在半遮半掩之中。作為一名記者,我更多的是在采訪和拍攝這些拆遷單位,或者新建單位的施工進度。但一次路過建設中的菜園壩大橋,讓我想到了我的這種采訪可能會一直持續好多年,而在這破舊立新中,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是不是有很多瞬間能讓我感慨萬千?作為一個喜歡拍單幅照片的攝影記者來說,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和記錄,它們最后是不是可以由零散的樂句攢成一曲歌吟?哪怕只是讓我自己輕輕哼著,淡淡記著……
于是在采訪的間隙、在工作之余……只要眼前景象能觸動那么一絲絲感動,我就把它拍下來,至于它究竟是記錄還是表達,是拍攝重慶生長,還是山水風光,抑或城與人的關系,都不重要,能讓我有摁下快門的沖動就行。這么多年下來,我也驚喜地看到了重慶在城市建設中思路的變化,這也許就是時間的力量,也是攝影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