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鎮海,古稱浹口,秦漢時屬句章東境,處東海岬角,三面環海。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臺風和海浪不時會給這個海邊小鎮造成重大災害。
后海塘的壘筑,是鎮海建城的前提條件,塘的堅固與否曾直接關系到城池的安全,關系到民生的興衰。民國馮幵在《重修鎮海后海塘記》中寫道:“城負塘而筑,塘不固,城亦不立??贾街?,城之筑蓋當唐昭宗乾寧四年,塘雖不詳所始,要其治之前于城也晰矣?!碧馏w以巾子山為基柱,向西延伸。只是當時修的是泥筑之塘,并不太堅固,因此“常有沖決之虞”,但作為一道擋風、御潮的護城屏障,在距今1100 余年前已具雛形。
后海塘始為土塘,南宋時筑石塘。上個世紀末,因鎮海城區發展建設需要,在后海塘外又筑“鎮北”和“灰庫”兩條新塘,城塘外數萬畝潮漲汐落、魚潛鷗憩的海洋灘涂,填成陸地,至此,這一投工百萬,利民800 余年的石砌“巨龍”完成了它捍城防汛的歷史使命。
如今的后海塘,因為歷朝歷代的修葺和維護,干凈整潔保存完好,已成為鎮海人休憩的后花園,“塘路墩”(鎮海方言,意為:后海塘路)演繹的是古塘上的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