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PIP)自2001 年創辦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攝影藝術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從2014 年開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正式設立了女性攝影師群展單元,旨在梳理當代中國女性攝影人的創作,并形成慣例,通過這一平臺探索并呈現女性攝影師如何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創作實踐,反映社會、文化和個人情感的多重維度。2024 年的女性攝影師群展由北京電影學院的朱炯老師擔任策展人,帶領三名研究生建立了策展團隊,從前期網絡征稿到展覽的落地,策展團隊沉浸在參展攝影師的作品里,一同創造出“她的時間”展覽在平遙攝影節登場,完成了一次關于時間、性別與攝影本體的空間化敘事。
朱炯在策展人語中所言:“時間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跟性別無關;但每個攝影師對時間的感知與表達都是不同的,個體認知的差異,要大過性別認知的共性。”
這一點在展覽中得到了驗證:在內容維度上,作品突破了私人情感表達的局限,呈現出從自我認知到社會觀察、從微觀敘事到宏觀批判的譜系延伸;在形式維度上,創作者通過媒介實驗拓展了攝影的邊界,既包含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化,也涉及拼貼、紅外成像等技術介入,更延伸至裝置、手工書等多元實踐。這種差異性構成了展覽的深層邏輯結構:當個體創作方法論與集體文化語境形成互文關系時,展覽本身便轉化為探討攝影本體論的良好場域。
本次展覽將“時間”確立為展覽的核心敘事軸線。這種選擇根植于攝影媒介的先天屬性——作為機械復制時代最具時間敏感性的藝術形態,攝影術始終游移在羅蘭·巴特所指的“這個存在過”的歷史證據性與蘇珊·桑塔格論述的“時間切片”的審美再造性之間。“她的時間”的誕生,并非為強化性別區隔,而是為揭示一個真相:當女性攝影師的作品被置于同一場域時,她們對時間的詮釋呈現出遠超性別框架的豐富性。這場展覽匯聚起了11 位女性攝影師的創作軌跡,她們站在時間掌控的主體位置,以個體化的生命經驗為錨點,在時間維度上展開多元探索。
展廳被設計為一座“擬像時鐘”,用展廳中央的三面展墻搭建成時、分、秒的指針意向,作品選擇遵循“時間哲學”與“個體表達”的雙重邏輯:左側的“對時間天馬行空的影像創作”以超現實影像挑戰線性時間觀,如攝影師宋言的《綠洲一A1I》結合紅外攝影、時尚攝影與觀念攝影探索虛擬與現實世界,攝影師林味熹以拼貼和裝置詮釋人和“自我”互動的四個階段;中間的“向內的時間”通過私人情感探討生命體驗的沉淀,攝影師王淑媛運用植物、濕版藍曬和菲林片的結合構建出跨越時空的記憶空間;右側的“向外的時間”則展現了對廣闊世界的觀察,攝影師李雅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古渡口,在歷史的河流中探尋生命的河流……三面展墻模塊化構造的動線,猶如一座巨大的時鐘在展場中緩緩轉動,作品本身已成為跨越性別的“時間容器”,每一幅作品都是時間的刻度,記錄著攝影師對時間的感知與思考,通過空間流動引導觀眾在“時、分、秒”的意象中穿行,讓觀眾在行走中完成對時間的個體化解讀,以時間為經緯,將流逝轉化為哲思。
在本屆平遙國際攝影大賽頒獎之夜,“她的時間”展覽單元三位參展攝影師——林味熹、施陽、王淑媛,憑借作品《自我》《在臺北的121 天》《百草園》斬獲優秀作品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