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歷年間,山東人鄭維藩遷居貴州玉屏。善于音樂的他,以本地水竹為材,與當地工匠切磋,削制成簫笛,不施漆彩,只上白蠟。上口一吹,音韻清越、音質悠遠,引來鄉民唱歌跳舞。自此,玉屏簫笛成了本地侗、漢、苗、土家各族群眾喜愛的樂器。
從一根竹子制成玉屏簫笛,要經過取材、制坯、雕刻等環節,道道工序嚴格——先到本地水竹林挑選,竹節修長、頭尾勻稱、三至五年生的翠竹,最為結實耐用;接著烘烤,握住竹材一端,在火上拉直;之后去皮,用刨刀一點點將外皮刮去;最后通內節,內腔經過多次打磨,直到光滑,簫笛便有了雛形。工匠既要手藝精湛,也須通曉音律。打音孔最關鍵,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選位,以墨線精準地彈出打孔的位置,間距大小決定著音高;校音,反復試吹和打磨音孔,使音高與音調準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