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記錄了什么
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成熟的漢字。它成熟的表現不單純在于目前發現的文字實物及已經釋讀出的字數眾多,更在于這些字的造字結構之復雜。由于甲骨文最早發現發掘于殷墟(今河南安陽),鄭州亦有甲骨出土,然而帶刻字者極少,故甲骨文又稱為“殷契文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絕大多數都與占卜相關,所刻內容涉及當時的天文、氣象、地理、婚媾、職官、世系、征伐、刑獄、農耕、漁牧、狩獵、交通、祭祀、疾病、水災等等,幾乎囊括了人類所有的日常活動。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所謂象形字,即像物體之形的文字,是從繪畫文字發展而來的。但象形字并不是純粹的繪畫,它在細微部分有所省略,但對于表現物體特征的部分則又加以強調。例如,“大”字在甲骨文中作" " "之形,表現出手足張開之人的外形,而將人的手腳及頭部、軀干簡略化作一條線。
所謂指事字,即在簡單的象形字上加上點或線等符號而構成的文字。例如,甲骨文的“立”作“" " ”,這一字形就是在人伸展四肢之形“" " ”的基礎上,增添表示地面的指事符號,即一條線,從而表現人立于地面之狀態。
所謂會意字,即是由數個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而成,表示某種狀態或動作的文字。例如,甲骨文的“休”作" " "之形,便是表示“人”(" " )倚靠于“木(" " )”而休息的姿態。
所謂形聲字,即是由表示意義的部分,即“義符”,和表示發音的“聲符”部分構成的字。例如,“室”(" " )字,即是由像住房之形的“宀”與表示“矢”到達地面這一狀態的指事字“至”這兩部分所構成。其中,“宀”為義符而“至”為聲符,即表明了“室”字被造出來時的意義是:“與住房相關,發音同至”。在這種情況下,“至”這一部分與“到達”之意義無關,而是作為表示發音的記號被使用。
甲骨文中的“我”字,其字形為“" " "”,是一個表示鋸齒的象形字。而想要直接用文字來表現第一人稱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人們使用發音相同的“" " "”來表示第一人稱。
像這種將某一字當作其他字來使用的方法稱為“假借”。像“我”,后來只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這一用法遂固定下來,而不再用來表示其最初的意義,這類文字我們稱之為“假借字”。
轉注就是借用文字的意義。例如,“樂(樂)”原本是“音樂”的意思,而由于音樂是一種令人快樂的事物,因此“樂”字被借用去表示“快樂”之意。
(節選自《甲骨文小字典》,有改動)
這些字你能猜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