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姜子牙》的主題并非簡單的正邪對立,而是提出了三個悖論性命題。一是關于神、人、妖三界的歸屬感;二是如何取舍救一人與救蒼生,核心在于是否存在救贖的絕對正義;三是真實與虛幻的轉換,是否能夠實現天、地、人、道四大皆空,這也是以“飛升封神”為理念的道教,以及佛教本土化之后,東方哲學體系的核心命題之一。
片中的姜子牙、申公豹、九尾、小九、四不相、師尊等角色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創作者對于以上三個命題的思考。敘事明線姜子牙與小九的解謎之旅,以及姜子牙對是否封神的選擇,是對原小說文本最重要的改編,并進一步延伸了神話體系中“一戰封神”的典故,將故事性敘事拓展為哲學性思考。
影片通過動畫效果和環境音設計,著力營造一種虛空和意象化的空間氛圍。雖然影片使用了大量的民族樂器,但在整個聲場環境中,音樂只起到烘托情緒的鋪墊作用,而非主要音源。這與《哪吒鬧海》《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借助音樂完成敘事的影片,在音樂和音效的設計比重上形成較大差別,也是國產動畫電影聲音設計制作的進步。
海納百川,虛實相生。電影《姜子牙》通過現代動畫語言,實現了對東方哲學命題的思考與重塑。
(選自“1905電影網”2020年10月15日,有刪改)
觀點一覽
電影《姜子牙》在神話志怪小說《封神演義》的基礎上,對原小說文本的故事線索、核心主題、人物關系等進行了重新設計,通過現代動畫語言,對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思辨性命題做出了詮釋,大大提升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哲學思辨性。與其他國產動畫作品相比,《姜子牙》具有更加深刻的主題、更多的技術細節和更高的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