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過上海中心大廈電梯的人都有一種感覺——快!“嗖”,127層,632米,1分鐘就到了頂。然而,上海還有另一種電梯,它的特點是——慢!在黃浦區蒙西小區老工房樓外,電梯從6層下到1層,需要十幾秒。
回憶起沒有電梯的日子,小區6層住戶朱石貞至今心有余悸:“姆媽104歲了,就想下樓曬曬太陽。以前,只能背著她一級級走樓梯。我也過70歲了,腿直打哆嗦!要是能裝個電梯該多好呀!”一打聽,心便沉了下去。因為小區在門洞沿街,出門就是人行道和馬路,抬頭還有高壓線,所以加裝電梯的空間不夠。居委會和她一樣急:蒙西小區超過四成居民是60歲以上的老人。
急群眾之所急。于是,辦法出來了:“螺螄殼里做道場”,空間不夠,那就讓地上高壓線移位,地下管道精準勘探,地下室避讓……電梯井道的空間,終于騰了出來。
電梯裝上了!為了適應老年居民的需求,工作人員特意調慢了升降速度。推著姆媽“一鍵下樓”,電梯門打開的那一刻,“陽光灑在臉上,心里暖得嘞!”朱石貞一臉幸福。
據了解,這樣的電梯,到2025年上海將加裝9000臺。
(選自《光明日報》2024年11月5日,有刪改)
觀點一覽
大上海與民間小事,“大”與“小”如何實現和諧統一?上海用實踐回答了一個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難題:當樓越建越高、路越修越寬、城市越來越發達時,怎樣以至纖至悉的民生關懷、城市治理的精細功夫,呵護每個人的“小安逸”“小確幸”。大上海從加裝電梯的實際著手,不忽略點滴民生小事,把溫暖實實在在地給予老百姓,那一刻的小溫暖,彰顯著社會的大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