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課程很有用,有了技能,就業路子就更多了。”上海嘉定區南翔鎮東社區,一堂向轄區內低保家庭成員、重殘無業人員、失業青年等免費開放的蛋糕裱花技能培訓課,讓社區里的低保對象娜娜(化名)收獲滿滿。由于父親身患重病,她和丈夫需要輪流照顧老人和兩個小孩,又缺少相應的工作技能,就業存在困難。得知這一情況后,當地民政部門通過社區救助顧問為她提供了就業幫扶救助服務。
定期探訪、送醫陪護、就業幫扶、心理疏導……如今,一些地方提供的社會救助早已不限于物質幫扶,變得更加多樣,也更有溫度。不久前,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國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推動社會救助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轉變。這一調整,將深刻影響我國社會救助格局,進一步擴大社會救助受益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為民服務水平,增強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效性。”社會救助服務是否多樣很重要,但有沒有對準群眾需求更關鍵。社會救助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要讓老百姓感到溫暖,更要經得起群眾檢驗。
社會救助對困難群眾意義重大,但主要還是起緩沖作用。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應立足本地實際,合理確定救助項目,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更好發揮其保民生、托底線、促公平的重要作用。
(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9月10日,有刪改)
觀點一覽
近年來,各地政府不斷豐富社會救助供給形式,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這些都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創新社會救助方式,是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舉措。那些看似平凡的救助行動,卻有著滾燙的溫度。社會救助不是冰冷的程序,是無數溫暖瞬間的匯聚,是將愛與關懷,精準地送到每一個需要的人手中,讓他們在困境中重燃生活的希望,構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