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文物大省,現存唐代以來彩塑1.2萬余尊和壁畫5萬余平方米,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受長期雨雪侵蝕、人為破壞等多重因素影響,許多文物已處于瀕危狀態。2023年,山西文博集團承接了“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畫搶救性數字化保護項目”,對長治、晉城地區22處文物保護單位、41處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
在這里,有一群從事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年輕人,他們用高清晰掃描、720全景攝影、三維數據采集等新技術,為處于瀕危狀態的文物古跡、壁畫彩塑建立數字檔案,助力文物永久保存、接續利用,讓人們一覽千年文物的芳華神韻。
數字化保護項目勘察組負責人表示,建立文物數字檔案后,他們便用數字技術進行虛擬修復。傳統的修復是在文物本體上做試驗,具有不可逆性和風險性。而虛擬修復可以提前知曉項目的可行性,為后續實施實體修復奠定基礎。
720全景采集組組長告訴記者,借助VR全景影像,文物工作者不僅能提前判斷古建筑、壁畫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還能看出文物現階段的病害情況。
數字化保護是針對文物全要素的一個收集,他們今后的目標是收集山西所有現存文物的信息,按照不同流派、不同時期的建筑形制等類別,建立山西文物數字化保護的信息庫。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7月22日,有刪改)
觀點一覽
數字化技術能夠以非侵入、非接觸的方式對文物進行高精度的數據記錄、分析和重建,為文物的保護、研究、展示和傳播提供有力支持。給文物建立數字檔案,助力文物永久保存、持續利用,并對文物進行虛擬修復,可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建立山西文物數字化保護的信息庫,離不開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和數字化技術工作者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