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國極地考察40周年。從1984年首次中國南極考察開始,武漢大學先后選派180多人次參加中國39次南極科學考察和16次北極科學考察。2024年,武漢大學南北極科學考察團隊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
安家春是一名85后,在武漢大學從事極地科考工作已經將近18年,曾2次參加南極科考,6次參加北極科考。他表示,未來,他和同事們將繼續立足極地,放眼全球,胸懷“國之大者”,用燃燒的青春在這片白色荒原烙下堅實的足跡,為我國的極地戰略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此次南極內陸考察任務由昆侖站(泰山站)隊和格羅夫山隊執行,耿通便是昆侖站(泰山站)隊20名勇士中的一員。為了方便觸摸儀器的屏幕,耿通在工作時只戴著薄手套操作。有一次從野外回來,他發現右手幾根手指的指尖處有一大片發白,隨隊醫生診斷為中度凍傷,勸他停止外業工作,否則可能會失去手指。但他只擔心任務能否完成。
2024年2月初,主體建筑形似“南十字星”造型的秦嶺站已經初見雛形。張保軍和科考隊員們趕在颶風裹挾著積雪呼嘯而來之前,安裝好了最后一塊幕墻板。
經過100多名建站隊員52天的晝夜奮戰,2024年2月7日,我國在南極的第五個考察站——秦嶺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5月12日,有刪改)
觀點一覽
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3名武漢大學南北極青年科考隊員,以青春姿態挺膺擔當,奮斗在南北極科考工作最前沿,為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貢獻智慧和力量。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