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一款《黑神話:悟空》游戲掀起了“跟著悟空游山西”熱潮,歷史悠久的山西古文化建筑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旅游者和探索者。我的故鄉,山西東南端一個不為人熟知的小縣城,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它,了解它。
故鄉陵川縣,古域為堯、舜部落,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建縣,現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東、南與河南省輝縣市、修武縣毗鄰,為山西省東南之門戶。全縣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200~1600米,石質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43.9%,森林覆蓋率達51%,夏季平均氣溫22℃。身處山西,煤礦資源卻不發達,多年以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使得在經濟掛帥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它顯得過于渺小和無力。年幼和學生時代,我無心去感悟故鄉的艱辛,離開故鄉南來廣東已3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歲月的變遷,我才深深知道,除了鄉愁,還有我對故鄉隱隱的不安和期盼。
我的父母現已年邁,他們退休前長期在故鄉從事鄉村教育工作。我們兄弟姐妹除了大哥小時候在鄉下老家陪祖父祖母,出生后都是前后跟隨母親從一個鄉村到另一個鄉村。父親那時在公社的聯合學區工作,大概半個月時間就會走八里山路回來和我們團聚一次,這個時候便是我和二哥的節日,因為父親總是會給我們帶來好吃的東西,還有他買的或是做的玩具。父親回來看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一般情況下只能和我們待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們醒來,見不到父親,總會大哭一場,然后開始新的期待和盼望。那時候,父親是唯一一個讓我模糊感覺到外面有新的世界的人,而且當時這種感覺很強烈,我現在都記憶猶新。
“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南太行的山坡上、村野邊,一到春天,就是漫山遍野的連翹花,一片一片,金燦燦、黃澄澄。山坳、山頂和鄉村,桃花、杏花、梨花和各種野花競相爭艷,繞村的一條條小溪任性地流淌。半山坡上,時而躥跳的野兔、乍現疾飛的野雞、牧羊犬的叫聲和羊兒的鈴鐺聲,以及田野里村民們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和親切的笑容,成為我永不會抹去的故鄉記憶,是我身上一輩子難以忘懷的時光烙印。它們是如此美好,超越了我們當時貧瘠而艱難的生活。歲月是一面鏡子,當生活和生命的真諦在我心中慢慢沉淀,當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偶爾駐足回頭,才能漸漸感悟它的深沉和魅力。
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猶如星火燎原,快速地從余村,從浙江,走向全國,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貧瘠的故鄉終于依靠它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優美的康養環境和清涼的避暑氣候,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發展,慢慢變好。
出于對故鄉的關注,我也在一點一滴解讀它的歷史和現在,故鄉在我的腦海中也愈發厚重。陵川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是世界圍棋起源地,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百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十處。陵川籍人士郝經是我國宋元時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史學家,著有《續后漢書》《春秋外傳》等著作。當年歷經陵川的元好問,就是在故鄉寫下了千古名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安寺(攝影:靳文民)
故鄉陵川還是紅色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桂濤聲、冼星海在陵川宣傳抗日救亡、教唱革命歌曲時,親眼目睹了陵川千山萬壑、銅墻鐵壁的太行山和高漲的革命氣焰,兩位藝術家靈感激發,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抗日經典歌曲——《在太行山上》。抗日戰爭時期,陵川縣是八路軍號兵培訓基地,留下了“千名號兵出陵川”的美名。
新時代“振興鄉村”的號角使故鄉踏上了新的征程,古韻古跡和綠水青山讓故鄉煥發青春。國家統建的“太行一號”旅游公路起點就在故鄉陵川,隨著“跟著悟空游山西”的火爆人氣,三千年的白陘古道、國家地質公園王莽嶺、金元古剎崇安寺、五祖圣廳黃圍山、山村盛景高老莊、圍棋發源地棋子山、“人間奇跡”錫崖溝掛壁公路一一走進國內外游客和文化者的視野。春山艷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純凈如絹,古樸的故鄉通向了世界,山城的人們露出了笑顏。故鄉,別來無恙!
(作者單位: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