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明長城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主要涉及明長城形成的歷史背景及防御體系研究、明長城遺址保存研究、長城文化傳承研究等方面。已有資料顯示,國內外學者對明長城河北段文獻資料進行專門整理及成果推廣利用較少,對張家口明代長城遺跡的文化推廣研究更是少見,本文力圖將河北張家口明長城遺跡進行深入挖掘,揭示明長城文化內涵價值,為更好地建立河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貢獻力量。
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是貫徹落實“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長城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是歷史上保護國家和民族安全的象征,是封建時期維護國家統治與邊境穩定的重要軍事工程。同時,長城也是絲綢之路跨文化、跨地域文明對話的重要紐帶,連接著中華文明與周邊多種文明。明代長城又是歷史上修筑時間最長(1368年—1644年)、防御設施和工程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且結構最完整的長城,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
明長城是明代修建的一座軍事要塞,其最初的修建目的是防御蒙古游牧民族部落的侵擾,且當時并不稱為“長城”,明代稱其為“邊墻”“深溝高壘”,2009年國家測繪局首次公布的數據顯示,明長城總長8851.8千米,從地域上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途經酒泉、高臺、臨澤、永昌、民勤、武威、景泰等156個縣,橫跨甘肅、青海、寧夏、山西、內蒙、山西、北京、天津、河北、遼寧10個省份。
河北是歷史上修筑長城最多的省份之一,現今的萬里長城大部分遺跡以明長城為主,明長城在河北共有1300多公里,且在河北明長城北段(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唐山)遺跡中,以張家口地區分布最為廣泛,張家口境內長城綿延1470余公里,其中明長城有720公里,占近一半(宣府鎮長城、昌鎮長城和真保鎮長城);承德境內明長城總長達300余公里(東起寬城鏵尖鄉三道嶺附近,向西過興隆、承德縣,至灤平營盤鄉入北京密云);秦皇島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沿線長度248公里(東起山海關,西至撫寧區與盧龍縣交界處);唐山明長城在境內共長221.9公里(遷安市徐流口村,行經遷西縣北部至遵化市東陵鄉楦門子口)。明代長城主要由磚建的城墻、城臺、烽燧、關隘等組成,是歷史上最先進規模最大的軍事防御工程體系,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深刻記載著明清時期北方邊防、商貿歷史的發展,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流的秩序線,是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與精神財富,對傳播國家正面形象意義深遠。
張家口明代長城文化挖掘
張家口明代長城遺址區域分布廣泛,約占境內長城一半,有720余公里,但因年久失修,保存并不完善,現存678公里。歷史上張家口明長城分屬宣府鎮、昌鎮和真保鎮管轄,其基本按照明代外長城東西走向和內長城南北走向展開。外長城自赤城縣(獨石口)起經大尖山進入宣化,過常峪口、青邊口(二道邊)進入張家口市,經三道邊、頭道邊、大境門、永豐堡、五墩、紅旗營(張庫大道節點)到一市三縣交界處(張家口市、萬全區、張北縣、崇禮區),再經萬全(新河口)延伸至懷安(馬市口);內長城由蔚縣進淶源,并涉及涿鹿以及懷來。
張家口明長城歷史文化。長城有兩千多年的修建歷史,始于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終于明朝后期。明代前后經歷了二百余年,興筑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長城防御工程。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統治,迫使蒙古族退回了漠北地區。張家口明長城與北京故宮一樣都是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其名字的由來與明長城的修建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時朝廷為了防止北元騎兵騷擾,在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間開始修筑長城,于是山口開始有人居住,且以張姓居多,因此叫張家口隘口,后來在隘口附近建了堡城,叫張家口堡,也就是現今的張家口。
明早期國家有著充實的軍事實力,針對外族騎兵主要集中侵犯地帶,宣府鎮開始修建長城,明中期對宣府鎮長城、懷來昌鎮長城以及涿鹿真保鎮長城開始全面大規模修筑,后期對張家口境內長城以改線和重修為主。明長城的歷史文化內涵貫穿張家口的歷史,烙印在整個城市記憶中,極大地豐富融合了沿線文化,特別是近代的紅色文化。1933年日本為了迫使國民黨政府承認長城是偽滿邊境線,以8萬兵力向古北口、喜峰口等長城要隘發動進攻,由張家口移防喜峰口的國民黨二十九軍頑強抗擊日軍,戰績赫赫,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張家口明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留下了深厚的歷史精神文化遺產。在長城修建的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為謳歌長城文化精神創作出大量古詩詞,展現出長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唐代賀知章在《送人之軍》中寫道“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宋代陸游在《古筑城曲》中描寫道“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唐代汪遵在《詠長城》中寫道“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在歷史上這些詩句都表達著對萬里長城的深厚敬意以及抵擋外來入侵的美好愿望。
張家口明長城軍事文化。明朝建立初期由于存在游牧民族入侵的巨大隱患,社會政局不穩定,當朝上下最為人所擔憂的“心頭刺”便是游牧民族的入侵。據史書記載,明代宣府鎮長城發生過120余次戰事,其中絕大部分是與侵擾的蒙古騎兵作戰。為鞏固祖國邊疆防線,保衛領土不受侵犯,明朝根據軍事防御戰略需求,決定修建明長城,于是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的明長城開始大規模修建。張家口作為河北明長城遺跡最多的城市,被稱為明代北方最重要的軍城之一,其宣府鎮長城、昌鎮長城和真保鎮長城軍事防御體系是一套層次清晰的網狀結構,主要由驛站、烽燧、軍事聚落及邊墻等共同構成。長城邊墻系統主要由內外墻體、馬面、敵臺和險要的山體呈線狀分布構成;而中心鎮城及其管轄的關隘呈點狀分布在長城體內外形成軍事聚落;由驛站、烽燧、急遞所組成的驛傳主要承擔信息傳遞和交通運輸的功能,分布于軍事聚落和明長城本體間,形成軍事防御的全面布局。張家口明長城以宣府鎮修建長城最早,且處于軍事防御體系正中央,其修建長城擁有嚴密而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展現出長城博大精深的軍事文化。張家口北依野狐嶺扼守壩上咽喉,南依洋河萬全右衛扼守壩下咽喉,且墻體多建于山河邊高地,處于居高臨下的有利地理位置,易守難攻,扼守要道河口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張家口從歷史上北方重要的戰略要塞演進到現今和平時代的文明城市經歷了上千年,其現存長城的軍事功能也逐漸轉變為文化與經濟交流的象征,見證了張家口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民族文化的發展。
張家口明長城民族商貿文化。明代時期張家口修筑的長城初衷是為了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互相切割,老死不相往來。這種狹隘沒有遠見的意識持續了上百年歷史,不相往來自然就是完全隔絕開,不需要開門的,所以張家口明代早期的長城是只有關和口,而沒有門的。勇于進取和探索是張家口人民的優秀品質,公元1613年,宣府鎮一位銳意改革的巡撫上書要在張家口堡北長城線上開門建堡,此奏折驚動朝野,也稱為明朝政府邊防政策一大轉折,不到一年時間,長城線上第一座門便被打開了,門為“西境”,堡稱“來遠”,自此貿易的城堡建起來了。明朝對歸附的游牧民族部落就近安置,并給予明確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不僅給予他們保留原有生活方式的權利,還傳授他們農耕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張家口明長城沿線區域是歷史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分界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許多民族自開邊互市以來,在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清王朝建立后,一扇更大的門——大境門開設,張家口人民的心門自此打開,他們用包容、豁達的性格和腳踏實地的精神走出了一條溝通歐亞的國際大商道。大境門的修建,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口岸”,張家口地區成為了“海關貿易區”,將商貿路線向遙遠的俄羅斯恰克圖地區延伸,極大地促進了張家口對外的經濟交流,更加促進了多民族商貿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這里迎來了茶馬互市的繁榮昌盛,送走了浩浩瀚瀚遠赴恰克圖的牛駝車隊;這里曾見證康乾盛世的內外統一;這也曾記錄過內陸商賈的歷史輝煌。
張家口明代長城文化價值傳承與推廣
張家口明代長城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明長城的建立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其復雜和艱苦的施工、嚴密而科學的戰略布局,無不彰顯著先輩們嚴謹、堅持、耐心、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這是大國工匠精神的體現,明長城近300年的建造史,無數參與修建長城的先輩們都是國家工匠的代表,給祖國的未來留下了寶貴的長城精神、工匠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文化,從年輕一代開始抓起,實實在在行動起來,從民族文化中尋找根和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守民族情懷,傳承中華匠心!
張家口明長城有著完整而復雜的防御系統,包含驛傳交通系統、屯兵城防系統、烽傳信息傳遞系統、屯田貿易系統等,與歷代長城相比,是結構最清晰、保存最完整的長城遺跡,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八膫€自信”(具體是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提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總結提煉,其中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就離不開2000多年長城筑建歷史所積累的物質及精神文化遺產的助力。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和民族,丟了思想文化的靈魂,這個國家就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深入挖掘明長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促使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時代風采和永久的魅力。通過教育弘揚繼承長城文化,有助于推進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歷史上長城曾經是封閉的,但大境門打開了長城的開放之門。張庫大道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和“草原茶葉之路”,大境門便是這條傳奇商道的起點,歷經歲月打磨,長城所凝聚的開放包容精神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脈,從改革開放到“一帶一路”,無不透露著中華民族的這一精神,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張家口明長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2021年河北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涉及9市1區,其中就包括張家口市。目前,以明長城為主線,河北已初步形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五大工程項目體系,建設以大境門長城文化博物館、萬全長城衛所博物館等為代表的標志性展示載體;重點打造了大境門商堡、太子城東奧等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在數字工程中,張家口也在努力構建可看、可讀、可感的公共文化線上空間,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再現工程樣板,提升“中華長城”世界級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明長城張家口段在建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基礎上,以自身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進一步發展長城文化旅游,深化文旅融合,發展符合張家口生態的新型旅游項目?;罨妹鏖L城的烽火臺、主城樓,以及周邊的村落、廟宇、蔚縣剪紙、打樹花、拜燈山、莜面制作技藝、青砂器制作工藝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明長城文化旅游為主線,結合現代旅游需求,設計出獨具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帶動當地美食住宿等產業發展的同時,傳播了張家口長城文化,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張家口在對長城保護、管理和研究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張家口長城保護探索出了部分技術管理措施,明長城作為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長城文化遺產,其研究層面可廣可深,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新時代背景下,明長城張家口段需要繼續在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路上努力前行,實現長城文化資源高品位、高質量的傳播發展。
作者簡介:
趙一潔,1987年出生,女,館員,碩士,研究方向:圖書館學。本文為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張家口段明代長城遺存的文化內涵挖掘與價值推廣研究》(項目編號:HB24-YB135)研究成果。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圖書館;河北北方學院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