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他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的民族觀念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具有前瞻性的“新中華民族主義”。李大釗認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發展,還需要精神上的覺醒,在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同時,他也強調了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的重要性。這一思想對于理解現代中國的國家身份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的提出
李大釗的“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形成的,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是在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對“天下為公”和“大同”思想進行了創新性的發展和現代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文化的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倒逼,李大釗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到了西方各種思想流派的影響,而當時的中國正處于軍閥割據、內憂外患的動蕩時期,他感覺到民族危機的嚴重性,深刻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現狀,才能實現國家的獨立與發展。回國后,他和學生一起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后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其間著手創辦了《新青年》,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來宣傳馬克思主義,給中國帶來了全新的思想和希望。
“新中華民族主義”是李大釗在新文化運動后期提出的思想體系,他認為,“新中華民族主義”不僅僅是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更重要的是要在內部推動社會革命,消除封建殘余勢力,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政府。他強調民族解放與社會革命相結合的重要性,主張通過無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他還強調了社會主義的重要性,認為中華民族要想擺脫列強的壓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就必須走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即社會主義道路,只有通過社會主義改造才能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實現真正的平等與公正,從而才能建立起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新中國。這種思想不僅反映了他對當時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還體現了他對于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這一思想的提出,既是對傳統民族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當時中國現實問題的深刻回應。
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沁潤,尤其深受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天下為公”和構建“大同”社會思想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民族統一的團結,他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融入了現代民族主義中,提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新民族主義思想。
他認為“天下為公”和“大同”是儒家社會政治理想的集中體現,他強調了這些傳統理念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他提出,要實現“天下為公”的社會,必須保障民生、贏得民心、公平公正地對待所有人,并倡導和而不同、多樣為一的社會秩序。李大釗將這些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提出了一種既繼承傳統又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理論。
在繼承“大同”理想的基礎上,李大釗對其進行了創新。他提出,要實現“大同”社會,需要個性解放、聯治主義和共性互助。個性解放是李大釗“世界大同觀”的基本要求,他認為現代社會需要解放個人,推動國家革命和社會發展。聯治主義則是他“世界大同觀”的重要原則,強調在個性解放的基礎上,通過民主自由與聯治主義相結合,創造一個新組織、新秩序。共性互助則是“世界大同觀”的最高境界,李大釗認為,人類應該在相愛互助中建立聯治的新組織,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李大釗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染下,形成了深厚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這為他后來提出“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他倡導的民族主義超越了狹隘的大漢族主義,從整個中國的視角來審視民族問題,強調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稱其為中華民族,是因為各民族間沒有明確界限,皆因“吾民族高遠博大之精神”而融合在一起。
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
思想的內涵與特點
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的內涵。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的內涵包括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解放、強調人民權利、弘揚國際主義精神等內容。它不同于傳統的民族主義之處在于,更加注重內部的社會變革,強調通過社會主義手段來消除階級差別,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
李大釗堅定地支持抵抗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他清醒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肆意妄為,會侵犯國家主權、掠奪瓜分經濟財產以及實行強權專制政治,這些不僅不會促進中國的發展,反而會成為嚴重阻礙中國進步的絆腳石。帝國主義不僅是軍事上的侵犯,更是一種經濟上的壓榨。他提倡通過民族自主權來達到國家的自主,這表示中國需要從所有外來勢力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擁有自主權的國家。李大釗相信,唯有當中國人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未來時,才能踏上民族復興的征程。除了對外抗爭帝國主義,他還呼吁在國內鏟除封建主義。他意識到封建主義帶來的諸多問題,如獨裁統治、土地壟斷、文化的守舊等,這些都是阻礙中國現代化的因素。他主張實施深刻的社會改革,推翻現存的封建體制。
李大釗認為,民族解放不僅關乎政治上的自主,更在于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和文化上的繁榮興盛。他強調推動民族工業進步的重要性,視之為改善中國落后面貌的核心。通過工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升,中國方能在全球競爭中穩固地位。
李大釗是一位堅定的民主倡導者,他堅信人民才是國家的主宰,并主張建立一個真正體現人民意志的政府。他認為國家的興盛需要廣大人民的支持與參與。為此,他推崇普及教育以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推動性別平等,消除對女性的歧視;強調保護勞動者的權益,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通過這些舉措,提升人民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此外,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主張無產階級應當引領革命,通過社會主義途徑來保障民眾的權利和平等。
李大釗不僅心系國內,還具有較強的國際觀,站在世界的角度思考問題。一方面,他強調只有世界各國人民聯起手來,共同抗擊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才能最終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另一方面,他呼吁并支持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進行偉大的革命斗爭,以此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戰勝資產階級的無償剝削與壓迫統治,進而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
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的特點。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是在中國近代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新的民族主義思潮,它與中國傳統民族主義相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革命性質。
政治治理的理念差異。傳統民族主義通常強調“大一統”,重視中央權威與國家統一。在此觀念下,政治上的集權和文化的一致性被認為是國家強盛的前提。李大釗的新中華民族主義則更加強調民主與人民的權利。他堅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并倡導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他認為,只有當人民真正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期穩定與繁榮。這種理念更貼近現代民主國家的核心價值,重視公民權利與社會公平。
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傳統民族主義在經濟層面通常側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缺乏對工業化及現代化的關注。盡管有如晚清時期洋務運動這樣的嘗試引入西方技術,整體上仍顯現出保守的傾向。相比之下,李大釗的新中華民族主義重視現代工業的發展,主張通過工業化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以實現民族的復興。他認為,唯有通過工業化,才能改變中國的經濟落后狀態,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他提倡吸收世界文明中的優秀部分,借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經驗,以加快中國的現代化步伐。同時,他也關心勞動者的權益,主張采用社會主義的方法來解決社會經濟問題,這一點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理念有著顯著差異。
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傳統民族主義重視文化傳承,致力于保持傳統的文化價值和風俗習慣。雖然這種觀念有助于維持文化的一貫性,但也可能造成對新思維的抵觸。相比之下,李大釗的新中華民族主義主張既要保留優秀的文化遺產,又要接納外來先進文化,以此促進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他認為,只有持續吸納新知識,民族文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展現出新的生命力。這種包容的態度有利于文化的多樣性和現代化。同時,他強調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在他看來,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礎,對于增強民族團結至關重要。他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同時,也支持積極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國際視野與合作。傳統民族主義通常注重“華夷之辨”,即強調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區別,突出漢族的優越感及其文化的獨特性。這種觀點在歷史上表現為一種排斥外界的態度,特別是在面對外來文化和政治侵略時,會顯得更為保守和封閉。并且,傳統民族主義常常聚焦于本國利益,對外部世界的變動反應遲鈍,缺少國際視角。相反,李大釗提出的“新中華民族主義”更為開放和包容。盡管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但他并不拒絕學習和采納外國的進步技術和思想。他認為中國應該汲取全球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以加速自身的現代化進程。這種立場更符合當時中國需要開放以推動發展的現實需求。此外,李大釗的新中華民族主義具備更強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主義精神,他提倡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相互援助,特別是共同對抗帝國主義的努力。他認為,唯有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最終克服資本主義體系下的剝削與壓迫,達成真正的和平與進步。這種國際主義精神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界限,體現了更廣泛的人類共同福祉。
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的深遠影響
李大釗不僅是“新中華民族主義”的理論提出者、倡導者,也是實踐者。他積極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并將其思想貫徹于黨早期的活動中。這一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了激勵廣大黨員和民眾奮勇向前的精神動力。
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中國革命期間,李大釗強調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倡一種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新民族主義。他的思想將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緊密結合起來,符合近現代全球民族主義興起的趨勢。李大釗認為,辛亥革命后,中國各民族共同生活在“共和國體”之下,這是“新中華民族”形成的基本前提。他的這些觀點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構建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理論依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協作,共同抵御外敵入侵和國內反動勢力。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延續并弘揚了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的思想精髓,強調各民族間的平等與團結,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和諧。李大釗關于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的觀點,也為新中國的文化發展和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繼續遵循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的思想,強調在全球化環境中保持國家的文化特質和民族精神。李大釗有關民族復興與文化自信的思想,激發了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期間探索適應本國國情的發展路徑,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他對于民族精神重要性的強調,與當代中國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理念相契合。“中國夢”反映了國家強大、民族興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是當今中國民族主義的具體目標與表現。
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行動指南,其時代價值在于促進民族自覺與團結、推動政治變革、增強文化自信、傳承革命精神,以及通過教育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具有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公民。
李大釗強化民族自覺與團結,強調喚起廣大民眾的民族自覺,通過共同的努力來改造中國政治,走出動亂與衰敗的頹勢。他鼓勵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精神動力和群眾基礎。同時,他重視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主張打破民族間的隔閡,建立統一的“政治民族”。在當代中國,這一點體現在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推行,以及對各民族文化的保護和促進,這些都是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重要措施。
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思想既展現了對中國歷史文化成就的信心,也表達了中國文化能夠為全球文化作出新貢獻的信念。他強調,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吸納和整合現代文明的成果,這對于培育和強化中華民族的集體認同感至關重要。他還突出了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是培養民族自覺性和凝聚力的關鍵路徑。在今天,我們應當通過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培養新時代民族團結與進步的推動者、踐行者和捍衛者。
作者簡介:
賈聰聰,女,講師,研究專長:馬克思主義與現時代研究,法學碩士。本文為2024年度唐山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TSSKL2024-205。作者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