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目前發展形勢大好,各種政策紅利不斷,尤其是新一輪國家“雙高計劃”遴選,打破了終身制的身份固化,一旦入選將獲得升本的優先級,但競爭十分激烈,關鍵指標短板明顯。為進一步拓寬高職院校國家“雙高計劃”突圍的路子、提高遴選成功的概率,對湖南11所“雙高計劃”院校中期績效自評報告相關文本研究發現:11所“雙高計劃”院校在國際辦學能力有限、高層次人才占比低、高水平科研成果不足等方面存在共性特征。為此,可以通過緊盯“引領”、強化“支撐”、凸顯”高”、彰顯“強”、體現“特”等措施,推進高職院校國家“雙高計劃”成功遴選突圍。
2024年將開啟第二輪國家“雙高計劃”遴選申報,能否抓住這次機遇,事關高職院校在當地職業教育領域的地位,事關高職院校辦學層次提升和發展大局。為提升高職院校突圍第二輪國家“雙高計劃”遴選的成功率,全方位提升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選取湖南11所“雙高計劃”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各院校《“雙高計劃”建設項目中期績效自評報告》(以下簡稱“自評報告”)中相關文本,分析高職院校在第二輪國家“雙高計劃”遴選中面臨的機遇,深入了解首輪國家“雙高計劃”建設情況和發展現狀,以期為高職院校沖刺第二輪國家“雙高計劃”遴選提供實證支撐,找到薄弱關鍵發力點。同時,為確保研究的質效,選取的11所高職院校均為首輪國家“雙高計劃”遴選中湖南區域入選的學校。為確保客觀中立,對11所“雙高計劃”名稱以字母形式進行編碼,便于分析和闡述。具體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A、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B、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C、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D、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E、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F、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G、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H、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I、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K。
一新一輪國家“雙高計劃”
遴選的機遇與挑戰
形勢大好:職教發展迅猛。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職教20條”的出臺,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和社會地位,是不同的教育類型。新修訂的職教法也再一次從法律上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迎來了黃金時代,為“雙高計劃”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雙高計劃”建設是職業教育的龍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者、領跑者、示范者。所以,抓住了“雙高計劃”建設契機,就相當于踏上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站位靠前:升本晉位優先。高職升本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回應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就業和教育的需求。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明確目標,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教育部印發的《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規范了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明確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條件與要求。在介紹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還明確表示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雙高計劃”升本,同時鼓勵優質高職院校部分專業試辦職業本科教育。入選了“雙高計劃”的院校,將獲得升本的優先級。
優勝劣汰:打破一錘定音。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實行總量控制、動態管理,年度評價、期滿考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這對高職院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搞終身制打破了身份固化,給了更多高職院校入圍的機會;動態調整機制引入了競爭,給已經入圍的高職院校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由此可以看出,“雙高計劃”遴選打破一錘定音,院校之間的競爭將會日益激烈,激發了高職院校的內生發展動力,給高職院校建設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創新力。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要想在競爭中生存、壯大,脫穎而出,就必須提升辦學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打造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要依據各自優勢和特色進行專業建設,突出自身專業優勢及其不可替代性,以錯位優勢來提升本校和專業競爭力。
國家“雙高計劃”遴選的困境
國際辦學能力有限,涉外項目短板明顯。十大建設任務中的“提升國際化水平”項目,有部分建設任務難以完成。從自評報告顯示數據來看,湖南11所“雙高計劃”院校沒有一所“提升國際化水平”項目完全達標的,比如I校設定的指標“海外辦學機構≧81個”,但目前只完成了中泰國際學院、北標學院2個海外辦學機構;K校雖然近幾年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上有了初步起色,但國際化水平深度還很不夠,范圍也不大。由此可見,當前涉外項目短板極大可能成為高職院校突圍新一輪國家“雙高計劃”遴選制約因素,這也是高職院校提升辦學質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況與高職院校自身的努力也有莫大關系,互聯網時代線上渠道非常廣,高職院校應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努力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體制機制,利用線上渠道不斷拓寬國際辦學渠道,為涉外項目“走出去”提供基礎條件。
高層次人才占比低,師資結構亟待優化。高層次人才緊缺一直以來都是制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發展、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提高的瓶頸之一,也是制約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桎梏。從自評報告顯示數據來看,湖南11所“雙高計劃”院校大部分都講到了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J校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點和痛點是,國家級“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國家級職業教育名師、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等標志性成果仍存在較大空缺;H校“三教”改革任重道遠,缺少國家級技能大師和教學名師,領軍人物也不夠,社會服務能力較弱。國家“雙高計劃”遴選對高層次師資隊伍的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獲得過國家級獎勵,而且僅包括“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團隊、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獲獎。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既是“雙高計劃”遴選的重要改革發展指標,更是“雙高計劃”建設的“第一資源”。高職院校學校要進一步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機制,暢通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綠色通道,培養引進一批優秀專業(群)帶頭人、產教融合領軍人才、產業導師(教授),實現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足,培育力度有待加強。高水平科研成果很多都是“雙高計劃”56所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和141個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的標志性成果,關系到“雙高計劃”驗收的成敗,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自評報告顯示數據來看,湖南11所“雙高計劃”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高水平科研成果不足的問題,D校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學校和專業群均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高水平成果偏少,缺乏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重磅成果;B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標志性成果的凝練不夠,在全國范圍內的引領和輻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囿于師資、院校實力等相比普通高校較弱,高水平科研成果較少,尤其是缺乏能對教育教學、企業生產實踐產生重要影響力的成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高職院校的重實踐特性有關。
國家“雙高計劃”遴選突圍的現實路徑
緊盯“引領”,精準開展人才培養。“雙高計劃”實施的最終目的就是推進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和高水平,要高效有質量地實現“雙高計劃”的建設目標,必須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為行業產業培養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構建完善的技術技能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體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關注學生個性需求和全面發展,不斷完善、開發省級及以上優質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和實習實訓標準,構建完善的技術技能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體系。實施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計劃,健全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的教學體系,開發融入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課程標準,深化創新創業教學改革,著力建設覆蓋校內各主要專業方向的學生科技類社團、創新興趣小組、學生自發組織的科技創新沙龍。
強化“支撐”,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積極探索開展集團化、混合所有制、市場化運作辦學,進一步探索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創建校企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積極探索雙主體育人和協同創新,打造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平臺,遴選優質合作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完善學校、二級學院、專業、專業教師等多層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機制,形成學校、二級學院、專業教師多層面的校企深度交流的長效機制。推廣現代學徒制培養,深入借鑒德國雙元制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施行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形成可推廣的經驗,不斷拓展現代學徒制培養的范圍。
凸顯“高”,樹立職教改革標桿。準確把握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主動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促進專業群集約化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促進專業鏈、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高水平技術技能服務平臺。圍繞引領改革、支撐發展的要求,探索推出一批制度、標準、模式,為其他高職院校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為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可、國際可交流的職業教育“樣板”。加強國際化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建設,按照“請進來、走出去”并舉、與世界共建共享的基本要求,加強與國內外行業組織、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以及國際知名企業深度合作,將國際行業標準融入相關專業的教學過程,與國際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形成互補與共享。
彰顯“強”,不斷優化師資結構。堅持“四有”標準和高水平要求,著眼教師職教能力、實踐技能和科研能力提升,通過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領軍人才引聘計劃等,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將師德教育擺在教師培養首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健全學院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領軍人才引聘計劃,建立靈活、高效、規范的領軍人才培養與引聘機制,制定專業群領軍人才引聘計劃。實施專業帶頭人提升計劃,堅持引育并舉,完善專業帶頭人動態遴選辦法和聘期考核辦法,建立專業帶頭人培養支撐體系。實施“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計劃,支持專業群組建高水平、結構化“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立健全團隊管理制度,整合校內外優質人才資源,構建團隊間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推動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體現“特”,做靚職教地方品牌。緊跟建筑信息模型(BIM)、人工智能(AI)等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術與交通運輸建設、管理和服務全面融合趨勢,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交通強國”戰略和“教育強國”戰略定位,緩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結構性矛盾,擴大招生規模,為地方和區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緊跟行業企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聚焦地方特色,形成具有學院特色的專業體系。主動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搭建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平臺,與企業共同研制科學規范、國際可借鑒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建設開放共享的專業群課程教學資源和實踐教學基地,暢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建設引領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教師創新團隊,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作者簡介:
鄢海云,1989年出生,男,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本文為2022年度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建設攻關項目“高質量黨建引領雙高建設項目的實施措施研究與實踐”(編號:HNJTZY202215)。作者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