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是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平臺。班會課上可以將心理健康知識進行系統的整合與傳授。這種規律性的教育活動可以強化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通過教師的教育會營造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培養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增強班級凝聚力與歸屬感,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本文主要探究新時代背景下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有效策略,有助于構建更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提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新時代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重視其心理健康狀況。班會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陣地,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能夠將思想道德教育、班級管理與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機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班會課的互動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言語、表情、行為等細節來發現潛在的心理問題,為后續的心理干預提供線索。而且,班會課的輕松氛圍也有助于學生更自然地展現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相比于正式的心理咨詢,學生可能會更容易放下防備。教師可以在班會課上教授學生各種心理調適技巧,通過有效指導,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心理調適技巧,提高心理韌性。
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成長是多方面的,包括身體、智力、情感和社會適應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會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管理情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例如,通過關于情緒管理的班會課,學生能夠學習到如何識別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適應社會變革。當今社會處于快速變革時期,學生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挑戰,如學業競爭、網絡信息沖擊等。在班會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和應對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化。例如,開展關于應對挫折的班會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面對困難時的信心。
提升班級凝聚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班會課有助于營造和諧、信任的班級氛圍。當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與支持時,他們會更愿意參與班級活動,積極為班級建設貢獻力量。比如,以團隊合作為主題的班會,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和協作,進而提升班級的凝聚力。
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需注意的問題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存在差異。在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例如在開展關于考試壓力的班會時,對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要給予更多地關注和個性化的指導,而對于心理較為成熟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去幫助其他同學緩解壓力。
注重隱私保護。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分享一些個人隱私或敏感信息。教師要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護學生的隱私。例如在心理分享會或個別輔導環節,教師要確保學生分享的內容不被泄露,讓學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這樣他們才會更愿意敞開心扉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來。
持續評估與調整。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需要持續評估。教師要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行為變化、與學生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活動內容,以確保融合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如果發現某個主題的班會活動對學生的觸動不大,教師就要反思是主題設計不夠貼近學生實際,還是教學方法運用不當,做出相應的調整。
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主題設計的融合策略:結合學生成長階段的特點。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發展任務。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階段特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設計如“明辨是非”“學會交朋友” 等主題班會,幫助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建立初步的人際關系。或者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如組織“情緒拼圖”游戲,將不同表情的人物圖片剪成拼圖,讓學生分組比賽完成拼圖,并說出圖片中人物的情緒。這有助于學生識別和理解基本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害怕等。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不同情緒下可以做些什么,像高興的時候可以和小伙伴分享玩具,難過的時候可以找老師抱抱等,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情緒調節的簡單方法。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開展“青春期的煩惱”“職業規劃初探索”等主題班會,關注他們在青春期面臨的身心變化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即將面臨的未來職業選擇問題,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測評,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興趣類型,如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然后邀請不同職業領域的人士來校進行職業分享,如醫生、工程師、教師、設計師等,讓學生了解各個職業的工作內容、發展前景和所需的素質。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制定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減輕因未來不確定而產生的焦慮感,增強學習的動力和主動性。
緊扣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將社會熱點事件或學生普遍關注的話題融入班會主題設計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關注班會內容,積極思考,在探究中受到思想的洗禮,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設計“健康上網,守護心靈”的班會主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避免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或者針對學生中流行的追星現象,開展“理性追星,塑造自我”的班會,探討如何在追星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態和價值觀。或者是針對考試壓力,開展專門的壓力應對訓練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壓力挑戰營”,設置一些模擬考試壓力情境的挑戰項目,如限時答題競賽、模擬面試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壓力,并學習有效的壓力應對策略,如積極的自我對話、合理的時間管理、適當的運動放松等,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傳授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班會課可以引導班級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主題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學會尊重他人的差異,勇于面對挫折。例如在“挫折教育”主題班會上,教師講述一些名人在面對挫折時不屈不撓的故事,如無臂鋼琴師劉偉的勵志經歷,引導學生培養心理韌性,增強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信心,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考試和未來的生活挑戰。然后組織學生討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應對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挫折是成長的一部分,從而在班級中形成一種積極應對挫折的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在面對困難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教學方法的融合策略:案例分析法。為了使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教師在班會課中引入真實的心理健康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會給學生一種真實的感覺,促進學生融入案例情境中積極思考。例如教師講述案例:小明的成績中等偏上,但最近一段時間,成績出現了明顯下滑。老師發現他上課經常走神,情緒低落,與同學的交流也減少了,對以往感興趣的活動也提不起勁。班主任與小明進行了私下溝通,發現他近期時常感到焦慮和沮喪,原因是父母對他的學習成績期望很高,給他施加了較大的壓力,而他在最近的幾次考試中都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擔心讓父母失望。同時,他在班級里和一位同學發生了一些小摩擦,這也讓他在人際關系方面感到困擾。通過初步的交流,班主任判斷小明可能因為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問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擾,需要進一步的心理支持和引導。教師就對學生進行個體心理輔導,在輔導過程中,運用傾聽、共情等技術,讓小明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產生是正常的反應,并引導他正確看待父母的期望和考試成績。同時通過家庭溝通和教育指導的方式,建議父母與小明一起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增進親子關系,營造一個寬松、溫暖的家庭氛圍。班主任在班級里組織了一些團隊合作的活動,鼓勵小明積極參與,幫助他修復與同學的關系。經過一段時間,小明的心理狀態有了明顯的改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提高他們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教師要設計一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通過主動體驗的方式感受和思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學生扮演角色會轉變身份和立場,融入情境中換位思考,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例如模擬同學之間的沖突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沖突雙方和調解者,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體會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學習有效的溝通和沖突解決技巧。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同理心和人際交往能力,實現學生的心理健康。
團體輔導法。為了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要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帶領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積極的熏陶和感染,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心理。例如組織“信任之旅”的活動,讓學生兩兩一組,其中一人蒙上眼睛,在另一人的引導下穿越障礙。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分享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盲人”們表示感受到了對“引路人”的信任和依賴,“引路人”則體會到了責任和幫助他人的快樂。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增強班級凝聚力,同時也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信任。
活動形式的融合策略:主題演講與心理分享。為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教師要組織豐富的活動,鼓勵學生在參與中主動體驗和感悟,實現學生內化心理健康知識,形成健康心理。教師可以定期開展主題演講活動,讓學生圍繞心理健康相關主題進行演講,如“我的夢想與心理健康”。演講后組織心理分享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追求夢想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應對經驗。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心理交流與互助。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體驗中形成健康心理,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心理劇創作與角色表演。引導學生創作心理劇,將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或成長經歷以戲劇的形式展現出來。從劇本創作到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挖掘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同時在表演中釋放情感、獲得成長。例如設計一個“情緒劇場”環節,讓學生模擬生活中的情緒沖突場景,如和父母因為手機使用問題發生爭吵,然后讓其他學生來分析和提出更好的應對方式。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教授學生一些情緒調節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情緒ABC 理論的應用等,引導學生學會理性地表達情緒和處理情緒問題。通過表演學生會更好地換位思考,讓學生和家長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感受,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
心理健康知識競賽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形式,能夠從多個方面助力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在知識儲備層面,競賽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各類心理健康知識,涵蓋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壓力應對等方面。當學生深入了解這些知識,他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明白情緒產生的原因及合理的調節方法,如懂得通過運動、傾訴來緩解焦慮情緒,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增強心理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從競爭與合作角度看,競賽過程中的競爭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斗志和進取心,培養他們勇于挑戰自我的精神,讓他們在追求卓越中提升自信。同時,為了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學生們往往會組成團隊進行學習和準備,這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參與競賽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經歷和體驗,學生在準備和應對比賽的壓力情境中,逐漸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如何應對緊張情緒和挫折感。即使競賽結果不盡如人意,他們也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培養堅韌不拔的品質,明白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從而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的困難,塑造堅強而健康的心理狀態。
新時代背景下,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精心設計融合主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開展豐富的活動形式等有效策略,能夠實現班會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學生創造一個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還有利于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為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南京東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