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用以規范企業員工行為的共有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包括企業中團隊意識、思維以及工作方式、共同愿景,具有本企業的特色價值觀,是企業在長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目前很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模糊不清,企業家受西方管理學的影響,認為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佛教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義理完備,次第分明,其中的一些思想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仍有值得借鑒之處。文章通過佛教文化的研究,對企業文化的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佛教文化用于華商企業文化建設
具有廣泛基礎
佛教作為全球三大宗教之一,其理論基礎至精至微,思想內容至大至廣。千百年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對佛教皆有信仰皈依,對佛教頂禮膜拜,甚至出現“家家觀世音,戶戶彌勒佛”的盛況。佛教文化在華商中具有廣泛的文化基礎,佛陀的“八正道”中,鼓勵從事正當職業和過正直生活,即“正業”與“正命”。佛教支持商業,但強調必須正當經營,反對不正當手段求財,旨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保持善良正直之心。
自古以來,許多商人在了解佛教后,受到佛教的功德觀念以及禪修觀念的影響,慢慢對佛教有了信仰。這些理念不僅提升了他們的修養素質,還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企業運營當中。有些人將這類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商人稱為“佛商”,華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佛商”。李嘉誠、劉長樂、曾憲梓、曹德旺等華商都是知名“佛商”。 佛教文化在華商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企業要想長久發展,必須將企業文化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我們在建立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和管理體系時,應充分考慮中國特色人文背景,不斷挖掘和理解中國文化。一個不錯的思路是,將西方的管理理論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巧妙地結合起來,為我國建立企業文化提供新的思路。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建設企業文化時必須將佛教文化考慮進來。
佛教因果輪回思想對于企業文化建設
具有積極作用
整個佛教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基礎上的。佛教認為客觀世界是無主宰非自然因緣和合而生的,緣來則聚,緣去則散,成住壞空是萬物發展的規律。一切事物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六道輪回是三世因果的具體化,也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造者是”。基于“三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思想,佛教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教徒大都認可:“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觀念。這些觀念和思想對于人心具有凈化作用,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往棄惡揚善的方向上發展。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如果具有“因果輪回”內涵,那么這個企業很難做出不正當經營的商業行為。一個深信“因果輪回”的員工,也很難做出不利于企業和客戶的行為。佛教因果輪回思想對于企業文化的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
佛教六度對企業文化的完善有促進作用
佛教中的“六度”蘊含著豐富的經營之道。所謂六度,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度”梵語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達彼岸”,即從煩惱的這邊“度”到通透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將佛教六度用于華商企業文化建設,對于企業文化的完善和企業的良性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第一,布施,包括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菩薩發大悲心,以“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為目的。
佛教認為,一個真正的商人,必須永遠地將社會的需要和人民大眾的疾苦都放在心上。當他們尋求個人價值的同時,更應該保持和社會宗旨一致,用超脫世俗的心態去做現實世界的事。這種平衡物質利益與道德責任,協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能力,至今仍是商業倫理中的關鍵。佛教經典《菩提行經》鼓勵商人即使食物不多也要布施,多做善事供養世間。《優婆塞戒經》則教導我們,幫助他人實際上也是幫助自己。哪怕我們付出的只是一點點,也能從中獲得快樂,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富足。
簡單的理解布施就是對社會的回饋或者做慈善事業,但佛教中布施的內涵遠不止此。很多華商企業家在自己成功之后,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積極回饋社會。
正大集團不斷為國內外學校及科研機構提供資金,幫助他們不斷發展教育事業。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獎學金資助,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多年來,正大集團已經先后出資數十億元來幫助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包括教育領域、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他們的善舉在國內贏得了廣泛贊譽,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玻璃大王”曹德旺,累計捐出百億資產用于各種慈善事業,近年來,他又斥資巨款辦大學。曹德旺也因此被稱為“佛心首善”。曹德旺作為華商的代表人物,其慈善行為跟他的佛教信仰是分不開的。可見,布施波羅蜜對華商企業家有深刻的影響。
第二,持戒即嚴守戒律。持戒能塑造出端莊法相,能使身口意清凈,不犯惡業。
其實持戒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有所為,有所不為。很多華商企業家創業初期靠著誠信的口碑和過硬的產品品質在自己的經營領域逐漸嶄露頭角。他們腳踏實地,不賺快錢,能夠抵制誘惑,堅持原則,這就是持戒。一個真正懂得持戒的企業家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
從古至今,不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那些真正靠經商致富的杰出商人,他們深知一個道理,并且始終堅守著這一原則。就像韓國民眾口中的“商佛”林尚沃,他在商海中歷經風雨,最終成為一代巨賈。他曾說:“真正的商人,不應僅僅追求利益,而應追求道義。”以晉商代表喬致庸為例,他秉持著“一信、二義、三利”的經商理念,始終將信譽放在首位,不耍權謀,以義為先,利益為輔。正因如此,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中喬家的票號依舊得到官府和群眾的信任。喬家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善舉,讓他們在戰爭時期,喬家大院的一磚一瓦也未曾遭到破壞,喬家大院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回首那些歷經百年仍屹立不倒的老店,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它們無一不是建立在信譽和仁義的基礎之上。沒有這些,它們難以長久地生存下來。百年企業同仁堂以“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為自己的經營理念,至今為老百姓信賴。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堅持不賣假貨,品質至上、顧客至上的經營原則,讓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張瑞敏親自用鐵錘砸爛不合格的冰箱,也不能坑害消費者。任正非時刻居安思危,不做房地產賺快錢,堅持艱苦奮斗,終于打造出一支敢于攻堅克難,不斷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科研隊伍。在華商這個群體中,堅守經營底線的企業家還有很多,他們的所做所為實際就是持戒。持戒也確實讓企業得到了良性發展。
第三,忍辱即能忍受一切還是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之大行,無論業障魔障,都能斷除瞋恚煩惱。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唐玄奘歷經艱險西行取經;近代虛云和尚一生經歷九磨十難等佛教故事不斷告訴后來人,只有勤修忍辱方能成就道業。出世間如此,入世間也是如此,事不同但理相通。所以世間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商業活動亦不例外。騰訊在創立之初,實在難以為續,創始人馬化騰想50萬人民幣賤賣企業,但是無人接手,他只能克服困難忍辱負重繼續往前走,終于建立騰訊商業帝國。
第四,精進即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精進不僅要有勇猛心還要有長遠心。華商企業家,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曾說過成功來自于日復一日、年復一日的努力鉆研,在別人工作的時候在工作,在別人休息的時候仍然堅持工作,不斷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成功,這就是精進。當然,很多華商企業家都很精進,他們有些早已功成名就依然在奮斗,例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華商企業家李嘉誠。可見精進也是華商的經營之道,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第五,禪定即止觀雙運,亦名靜慮、三昧、三摩地、定。
禪定是一種心理狀態,能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正所謂“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華商企業家大部分雖沒有經過專業的禪定訓練,但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臨事不慌的定力也可認為是一種禪定。
第六,般若即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癡無知(無明)。
華商企業家在經營企業中,借事煉心,通達世事,人情練達也是一種般若。在民族大義面前,很多華商企業家毫不含糊,體現出了他們不唯利是圖而是站在民族大義立場上的智慧。1979年,在外資不看好中國的情況下,正大集團第一個進入中國大陸投資,為當時中國的發展注入活力。魯冠球說他一輩子堅定不移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曹德旺在美國和加拿大打贏反傾銷案,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樹立標桿。
佛家六度雖然是對出家修行人所言的,但其中蘊含的經營之道在華商企業家身上展露無遺。有些華商企業家可能沒有確切的信息表明信仰佛教,其所作所為卻暗合精妙佛法和佛教文化,這些也對華商企業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以佛教六度完善企業文化建設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時至今日,佛教仍然在中國土地上靜靜滋長,但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商業的繁榮,佛教思想對于現在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完善是否還具有生機,或者說佛教思想是否具有普世價值呢?實際上,當代更加需要它。當年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提醒我們要在世間修行佛法并尋求菩提的境界,通過學習和實踐佛法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智慧,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近代高僧太虛大師一直倡導建立“人間佛教”。古往今來,高僧大德都認為,出世間法與世間法是不二的。佛家的各種思想即使在物質欲望橫流、社會動蕩變革的時代也不會過時,也顯得十分珍貴,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以佛教文化思想完善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
作者簡介:
王清政,1983年出生,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汽車動力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本文為2023年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華商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ecbr2023-2-03。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