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玉龍雪山的峰頂,望著來時的路——
那是一條曲折的路,一條陡峭的路;那是雪山的一條腰帶,是望不見盡頭的天梯。遠觀,似一條細繩緊緊地攀著古樹的枝干,而游客仿佛絡繹不絕的螞蟻,順著細繩登上古樹的枝梢;近看,木質臺階上鐫刻著冰霜的滄桑,粗糙的圍欄上布滿風化的溝壑,左側是光滑的山體,右側是令人凜然的懸崖。
已到夏季,灰色調的雪山積雪不多,只有臺階上閃動著零星的墨點——那是穿著御寒服的游客,儼然一幅肅殺的版畫,令人望而卻步。
我夾著一瓶氧氣,背上登山包,踏上了第一級階梯。沿途,玉龍雪山總不忘展示自己的壯麗。高寒地區沒有植被,但陽光灑下,雪山裸露的表面上黑、白、灰三色變幻,足以稱得上壯觀。光影流轉間,地勢忽高忽低,給山峰平添了樂趣,卻也讓我吃盡苦頭。腳下的臺階彎彎繞繞,根本沒有平直的道路,偏偏人在云端,不見來路,也看不見頂峰。
我思考許久,終不甘半途而廢,于是攥緊拳頭,暗下登頂決心。
三千兩百米至三千六百米,四百米落差的路竟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突然,一個轉彎,我的眼前豁然開朗——原來,自己已經站在了山頂平臺。一時間,喧鬧的平臺上仿佛只有我一人矗立著。
遠處,山巒連綿起伏,竟還有更高的山峰與玉龍雪山一起組成了天空的骨架。我不再仰望它們,因為我已成了群山的一部分,我只需看好腳下的路,沿著它走下去,定有到達最高峰的時刻。
何必仰望終點,心中有光,路下有路,希望就在下一個轉角。
點評
作文文筆優美,情感真摯,借登山之事,傳達深刻感悟。文中對山路的描寫細膩,遠觀、近看相結合,生動地展現了山路之艱險。攀登過程中,雪山景色與自身心理變化相互交織,真實可感。
結尾升華主題,讓人明白只要心存希望,堅定前行,就定能抵達高峰,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
【作者系浙江杭州市西湖區紫金港中學七年級(2)班學生,指導老師: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