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唐〕李商隱《錦瑟》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玉部》中這樣解釋:“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這段話的意思是,玉是美麗的石頭,共有五種美德:潤澤而溫和,是仁人的比方;從外部觀察紋理,可知內部真性,是義士的比方;玉聲舒展飛揚,傳播而遠聞,是智士的比方;百折不撓,是勇士的比方;銳廉而不奇巧,是廉潔之士的比方。古人認為佩戴玉器,可以防御邪氣的侵襲,《紅樓夢》中賈寶玉所佩戴的“通靈寶玉”即是如此。
且看下圖“玉”字的演變過程——
從字源角度來看,“玉”是典型的象形字。追溯至甲骨文時期,其字形宛如一根細細的繩子,將數塊玉石串聯起來,生動地呈現了古人佩玉的形態。發展到金文階段,線條變得更加規整,體現出文字書寫的進化。篆文在繼承的基礎上有細微的演變,歷經歲月流轉,最終形成了如今我們熟悉的寫法。
玉在傳統文化中占據崇高的地位,是君子品德的象征,《詩經》里“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就將君子的溫和、謙遜、仁厚等美好品德以“玉”作比,寓意著君子應如美玉般無瑕。在祭祀和禮儀場合,玉更是不可或缺的器物。古代祭祀天地時,玉器是重要的祭品,象征著對天地神靈的敬重與虔誠。而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征,則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玉”字雖簡單,卻凝聚著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華,從物質到精神,從日常到禮儀,全方位地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