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親密關系”這個帶有學術氣質的詞,逐漸走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另外一個同樣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詞叫“原生家庭”。
比起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大概率勾連著心酸和悲苦的故事,“親密關系”被提起時,話題稍顯中性一些。是否要走入一段親密關系、選擇和什么樣的人相處,至少是一件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事。而能動性就意味著,不管這段關系維持了多久,最終都有崩盤的可能性。
尤其在卷也不是躺也不是的當下,有恰好的運氣遇到他,又有足夠的心力維持好這段關系,并不容易。
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講的就是兩位文藝青年從熱戀到漸行漸遠,曾經互為“靈魂伴侶”但最終這段關系難以為繼。對這種“badending”的一種簡單理解是,日復一日、柴米油鹽的生活,消耗了兩人之間愛的感覺。但其實,在男主的自由攝影師朋友離世時,雙方“底層價值觀”的不同就明顯暴露了出來。這位朋友生前選擇自由職業,投射了男主對未能選擇的路徑的期待,而女生當時的反應在男生看來略顯現實。
這種暴露只有在時間的作用下才會出現。如果沒有經過社會捶打,每個人對于自己內心深處最為堅持、姑且能用“價值觀”來形容的東西,可能未必會看得那么清楚。兩個人能否接受異地戀、彩禮到底要多少、成長的步調是否一致,這些潛在的分手理由,本質上都是個人價值判斷的體現。
感情行至深處,兩個人要共同面臨的事情也就更多,能否妥善處理好這些親密關系里的隱患,是對雙方感情的壓力測試。實際上,“家里事情誰做主”這種基礎的生活問題,表面上是觀點的不一致,背后還暗含著一種權力關系—不愿意屈服于另一個人的力量,這才是很多矛盾爆發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人們自我意識覺醒得更加充分的時代,若壓力測試的結果沒那么樂觀,離開這段感情不失為一種健康的選擇。當前很多社會服務都在朝著“單身友好”的方向發展,一個人也許孤獨,但兩個人未必更加精彩。老話早說過,“話不投機半句多”。
老話還說“感情需要經營”,現階段這句話仍然是有道理的,只不過現代社會需要的不是隱忍和退讓,而是采取合適的方法在親密關系中保留自己、讓自己成長。
一位正和妻子接受婚姻咨詢的采訪對象告訴我們,他的咨詢師曾建議他定期做“離婚review”,也就是和妻子攤開來聊一聊,這段婚姻到底要不要繼續,這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手段。它類似于互聯網公司做復盤:如果目標是“等到風景都看透,一起看細水長流”,那現階段目標完成率是多少,距離下一個目標存在哪些問題、怎么解決—聽起來的確是個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增進感情的方法,已婚和未婚人士其實都適用。
前陣子,我們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起了一個關于戀愛十年為什么會分手的話題征集。雖然也收到了對于我們“不務正業”的吐槽,但熟悉本欄目的讀者一定知道,其實我們一直都由衷地替大家操心著那些內心深處的小心思,也樂于發揮自己微薄的力量,替大家打聽打聽別人的看法。有時,僅僅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就能激發足夠的勇氣。
一個共同的幸福目標去奮斗。明白得太晚,加上認知的差距,分手也是必然的。
@syuzh:成長速度和方向越來越不同步,且都不愿意妥協。7年全身細胞都會換一輪,更別說10年間大家各自受環境影響發生的變化。雖然一同出發,卻被沿路的風景吸引,想改變目的地,那就好聚好散,再好不過。
@吳月半子:越來越覺得無法在聊天中插上話,越來越對討論的話題感到乏味,剛開始還以為是自己變得不愛說話了,過了很久才發現是大家的追求已經南轅北轍,我不想改變自己,也不奢望改變他們,于是一點一點走開,直到消失在彼此的生活中。
@朝陽鄭有美:25歲認識的前男友,以為是命中注定的人。但過去10年發生了很多事,我成了一個不得不面對很多困難的35歲的人,但前男友依然停在活得很自我的25歲。有次我們去克羅地亞的薩格勒布參觀分手博物館,里面全是別人的故事和戀愛紀念品,看完我很感傷,但他像在看笑話。那天晚上我們聊到了未來的人生規劃,包括事業、家庭和我該怎么面對現在的困境,我發現沒有一個問題能聊到一起去,他說人是會變的想不到我也變了,我說我35歲了真的沒辦法繼續活在不為未來考慮的25歲。于是看分手博物館那天,成了我第一次覺得最終會和他分手的那天。
@莫之所萌:在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彼此摸透、還不能對對方作出正確的判斷時,他們總是互相愛慕、互相尊敬的,這種熱烈的渴望,就是彼此還缺乏了解的明證。喊著愛對方的口號迷惑自己,讓自己的發展失去了方向,變成了沒自尊的舔狗,你以為的情緒價值是噓寒問暖,實際上應該是自己的奮勇向前,讓彼此為@Hello:我想到了馮紹峰和倪妮的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我感覺一個自由灑脫一個控制欲較強一點,當然這只是一種類型。我認為兩個人時間長了,慢慢沒有最初那份眼里只有對方的感覺,習慣了對方的存在,可能也會忽視了對方的感受,只剩下平淡日子里的刺,這時候更需要相互包容和理解。我感覺這也進一步體現了我們現代人的進步,可能老一輩大多數很少存在談戀愛10年最終沒有結婚的情況,面對對方的缺點,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孩子父母,而現在我們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愿意去妥協。
@4條金魚:情感在變化,能愛10年已經很不錯了,感情越長壽,越會變化多端。隨著時間推移,彼此的外在、內心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婚姻不是因為熟悉就可以忽略其他的不計較。最主要的是思想獨立的自己,親人不能選,愛人和友人都可以選,舒服就繼續,不舒服就再選,選不上就一個人,人生的主旋律本身就是孤獨。
@姜卡卡:和前女友談了快3年,各方面都很合適,但最終還是分手了。大體上是因為我工作的原因,暫時不能結束異地,而她又是一個不能接受異地的人,顆粒度沒有對齊。分開的時候真的很殘忍,兩個人都很難受。不過這些已經過去很久了,希望她可以過得更好,找到一個每天都能陪在她身邊照顧她保護她的人。
@落霜:有些戀愛關系的本質是個人主義的擴張,實質上缺乏了責任承擔意識。
@luosiping:談過一段9年的戀愛。不得不感慨愛情的開始源于天時地利人和,而維系愛情的是雙方的人品吧,不僅如此,也要看對方能否抵抗外面的新鮮感。
@jessica: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敬畏人性,順應人性。
@羽佰:愛是互益共生不是捆綁,愛是霞光和煙火氣不是大棚試驗田,愛是理解和容納不同不是絕對正確。
@WynnLee:人類最重要的是意識上的促進,人只有通過他者才能打破意識局限,這個他者如果具備了一種親密屬性,那么它將是打開廣闊意識維度的鑰匙,而這是創造更偉大的世界的基礎。戀愛關系最忌諱的是“私心”,雙方都要放棄私心,保持自我獨立,保持自己能夠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而不是期望對方對自己負責,那么這樣的關系將是最強大的。
@兔三歲:長到今天的年紀,我覺得維持一段感情的基礎是心力,也可以簡單理解為體力和精力。鋪天蓋地的網絡言論中提到最多的情感能走向長遠就是利益互換,我身上有你要的東西而你身上也恰好有我圖的東西,那么完美,互惠互利,我也覺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