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劇屏焦點是屬于家庭劇的,這讓我多少有點兒始料未及。但事實勝于雄辯,《180天重啟計劃》和《六姊妹》的亮眼表現,很好地支撐了這一判斷。
按照過去的收看經驗,湖南衛視的劇集多聚焦于青春、奇幻、古裝、諜戰等類型,這次卻憑借一部反映高齡孕婦母女關系的家庭劇《180天重啟計劃》引發關注,確實在新春伊始展現了不一樣的面貌。
孕婦劇不好拍,很容易煩瑣、乏味,高齡孕婦與成年女兒的親子關系同樣不太容易展示,將這兩個主線重疊在一部戲上,還要防備劇情混亂,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當《180天重啟計劃》引發觀眾矚目,誰都知道這不是運氣好,而是功力使然。
觀看《180天重啟計劃》,第一印象就是好看、細膩。別管它屬于什么類型,只要好看,觀眾愿意看下去,就是最直觀的成功。該劇劇情對生活常態的表述清新;周雨彤、吳越飾演的母女角色代入感強,吳越的表演準確、有回味,周雨彤既演女兒,又演母親的年輕時代,一人分飾兩角,張力十足;耿樂飾演的繼父,微表情堪稱“表演教科書”;加上陳明昊、朱茵、韓東君、沈夢辰、李艾、張新成等人眾星捧月,表演上豐富度和喜感兼具。
劇中細節令人稱道處頗多。童年顧云蘇給媽媽寫的“詩”,令人感動;陳明昊飾演的顧云蘇生父表現的一系列不著調,既有表演上的驚喜,又符合角色心理,有其內在邏輯性。像這樣一部人物刻畫細膩、不乏時尚感且接地氣的家庭劇,也正適合春節后步入“開工季”、處于萬象更新情境下的大眾觀劇心態。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了一些,這便構成了《180天重啟計劃》成功的前提。
該劇也有它的不足,那就是被一些觀眾討厭的、頻頻出現的“回憶殺”。倒敘的戲碼有點兒多,導演貌似在追求結構,實則影響觀看。這也是近年熱播劇的一個小通病。
開播稍早于《180天重啟計劃》的《六姊妹》,聲勢一度高過前者。這其中既有先播劇的優勢,也有央視平臺巨大影響力的助推。嚴格來講,《六姊妹》屬于家庭劇里的年代戲,與更側重當下感的《180天重啟計劃》還是有一定差異。不過兩部戲,既同以女性為主角,同屬家庭劇這個大類,又同樣群星薈萃,那就難免會被觀眾放到一起對比。
《六姊妹》的明星陣容甚至比《180天重啟計劃》還要厚實:奚美娟、鄔君梅、劉鈞、林永健、梅婷、董潔、陸毅、高露、孫寧、李晨、李健、姬他、劉亭作、吳倩、穎兒、曹斐然、李嘉琦、沈月、宋伊人、高至霆……70后、80后、90后各個年齡段的實力派,共同撐起了對劇中歲月流轉的演繹。也許是受劇集長度所限,劇情擁有強烈年代屬性的《六姊妹》,在對歲月、人生的呈現上,采取了寫意方式,細膩度上略顯不足,進而對劇中人在不同年代的氣質展示也稍顯粗獷。劇集思路顯得固化、少新意。
涉案劇,是初春前后時段觀劇的另一熱點。近期開播的稅務題材戲《大河之水》,主演聶遠、楊蓉、張鐸之外,配角陣容不遜色于《六姊妹》:資深演員有許亞軍、吳冕、李洪濤、果靖霖、施京明、翟小興、任重、趙亮、姜超、句號、韓雨芹等;年輕一代有楊博瀟、王瑞欣、黃勐、曾柯瑯、孫藝寧、李宗霖、何羽霄……
《大河之水》很符合近年風行的行業涉案/反腐劇特點:劇中人出事,然后主人公追根溯源,對案情抽絲剝繭,直至最后水落石出。全劇有一定時間跨度,但又不算年代戲,屬于寫意與寫實相結合。劇情節奏相對緊張,能吸引人看下去,但整體風格中規中矩,缺少突破。
就近兩月劇屏涌現的涉案劇來看,該類型的建設好像臨近“瓶頸”,未能出現現象級熱劇。一度最接近話題性作品的,當屬郭京飛、王千源、趙今麥等主演的《漂白》。該劇敘事、影像和表演上都顯出一定風格追求,但因在劇情把握上有些失控,加上敘事也犯了回憶過頻的“流行病”,兩相結合,導致一些不良觀感,功敗垂成實屬可惜。
涉案劇里最成功的近作,還數《三叉戟2》。成在哪里?它在接地氣的基礎上執著于從細膩處找新意,沒有守在“固化”的舒適區。可以說,不管何種類型,未來劇屏上如想再有佳作出現,類似的精耕細作,仍是一條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