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俗話”,一般是出現此類問題的多,被言中的更多?!胺皱X”,向來是企業的大難關。初創公司沒錢分,于是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激勵措施;成長中的企業不愿分,于是團隊分崩離析;成熟和衰退期企業亂分,于是加速企業內斗和死亡。
賺錢是創立企業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分錢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股權設計、績效管理、基本工資、KPI、OKR,方法無窮無盡,無非就是想方設法讓錢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落入應該落入的口袋。
分錢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企業分配機制的本質并非切割現有利潤,而是通過價值前置化實現發展動能轉換。企業分錢的底層邏輯,是分未來價值。
尤其對于初創企業而言,往往利潤有限,甚至資產負債表狀況不佳,想分利潤而不可得。但企業要成長,怎么辦?需要借助“未來的錢”轉化為當下的投入,以此激勵員工。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將企業收益與員工、合作伙伴的長期利益緊密綁定,使他們能夠分享企業增值的紅利。
既然分未來價值是分錢的底層邏輯,那么在“價值”上就要做兩重設計:一是個人價值;二是企業價值。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分錢最直接的作用是解決人性需求。基層員工追求短期安全感(工資+獎金),中層追求成長空間(晉升+績效),高層追求事業歸屬感(股權+分紅)。因此,分錢方式應根據角色需求進行分層設計:基層分薪資、中層分績效、高層分股權、合伙人分增量。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分錢”要符合企業戰略。分錢機制需與企業階段匹配:初創期側重生存(低底薪+高提成),成長期側重擴張(績效+期權),成熟期側重穩定(分紅+福利)。
企業經營之道,模式各異,而分錢的方式雖不能一概而論,但若能洞悉其底層邏輯與核心需求,一般就不會出錯。
分錢的方式可大致按照四大部分進行設計:
1.基層員工
基層員工,作為企業的基石,他們或初入職場,或尚未在職責內取得顯著成績。對于這一群體而言,企業的首要任務是提供生存保障。因此,設計分錢方式時,應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支撐:提供行業內具有競爭力的底薪,以解決員工的安全感問題。
這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徑。
同時,對于基層員工,企業不僅要滿足他們“生存”的顯性需求,更要引導他們追求“成長”的隱性需求。
比如,許多電商公司或銷售公司,會對客服設置“客戶滿意度獎金”,超出目標部分按比例獎勵。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成長激勵方式。并且,對于銷售導向的企業來講,強激勵導向,是獲取市場的重要競爭手段。強激勵導向的銷售激勵核心是:銷售崗位設置階梯提成(如“低目標保底,高目標翻倍”),非銷售崗位設置項目獎金。
工資+提成+福利,構成了為基層員工設計的分錢基本方程。
2.中層管理者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層管理者的工作需求更多地向自我實現階段傾斜。針對這一特點,為他們設計的分錢基本公式是:績效+晉升+分紅。
績效考核:設置可量化的KPI(如團隊業績、成本控制),達成后發放季度/年度獎金。
晉升通道:明確晉升標準(如帶團隊規模、業績增長),晉升后享受更高分紅比例。
虛擬股激勵:對優秀中層發放虛擬股,享受部門或公司利潤分紅(不稀釋實股)。
3.高層及合伙人
高層及合伙人,作為企業的領航者,他們需要與企業充分綁定,共同面對挑戰與機遇。因此,為他們設計的分錢基本公式是:股權+增量分紅。
股權綁定:根據貢獻分配實股或期權,約定鎖定期(如3—5年),確保長期投入。
增量分紅:以企業利潤增長為基準,超出目標部分按比例分配(如“利潤增長30%后,超出部分的20%分給核心團隊”)。
增量分紅看似簡單,卻是很多創始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實。比如,我當時為某連鎖企業設計的,將新店利潤的50%分給店長團隊,激發擴張動力。對他們的創始人來講,好不容易把品牌做起來,現在正是“賺大錢”的時候,卻要分一大筆錢出去,他心理上接受不了。這是人性的弱點,也是決定企業能不能健康、快速成長的關鍵。
舍得之間必須取得某種平衡。
最后,這位創始人還是被我說服了。一年內新店開了15家,店長迅速成長,新店也不需要創始人操心,店長們都當成了自己的生意。最后一核算,創始人獲得的總利潤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他之前的設想。他現在恨不得只拿30%的利潤,已然轉換成了投資人思維。
4.外部合作方
分錢的對象,要把外部合作方作為重點對象納入進去。經營企業就是經營關系,關系的本質是利他和互助。所以在處理合作方這類外部關系的時候,基本原則就是分利換資源。
渠道分成:經銷商按銷售額階梯返點(如100萬元返5%,200萬元返8%)。
資源入股:用股權換取供應鏈、客戶資源(如供應商以低價供貨換取企業股權)。
對于許多懂得舍得智慧的創業者而言,他們寧愿讓合作方多拿一些利益,也要確保關系的和諧與穩固。因為企業形象、信譽等無形資產往往比有競爭力的產品更能贏得市場的認可與尊重。
當老板們掌握了“分錢”的方法后,躍躍欲試,但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沒有發現分錢的四大原則。
許多創始人將分錢視為一種恩賜、榮譽,甚至秘密武器,錯誤地將其用作控制員工的手段。他們一方面吝嗇于分享利益,將那些不愿接受不公平待遇的員工拒之門外;另一方面,又在內部實施厚此薄彼、權錢交易的做法,導致原本旨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分錢機制,反而成為了引發企業內部鉤心斗角的新源泉。
這一點,在許多企業中連番上演。
分錢的首要原則是公平透明。規則清晰可量化,避免“大鍋飯”或暗箱操作。例如:銷售提成公示公開,團隊獎金按貢獻排名分配。
其次是動態調整原則。根據市場變化、企業階段調整分錢比例。例如:特殊情況下降低底薪、提高業務提成比例。
再者是風險共擔原則。高管和合伙人的收益與企業風險掛鉤(如“低底薪+高分紅”,虧損時承擔連帶責任)。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法律合規原則。股權分配需簽署協議,避免糾紛;薪酬結構符合勞動法(如加班費、社保基數)。
除以上四大原則外,分錢還需要避免踩坑。比如,避免過度分錢:現金流不足時,優先保障企業生存(如用虛擬股代替現金分紅)。防止失控:創始人需通過AB股、一致行動人協議保留決策權。文化先行:分錢機制需匹配企業文化(例如:狼性團隊適合高提成,創新團隊適合項目制分紅)。
“分錢邏輯”本質是通過分配機制設計,把員工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者”。關鍵在于:分清楚錢、權、責,用未來的收益激勵當下的行動,同時守住企業生存底線。最終實現“越分錢,越賺錢”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