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以下簡稱“雙創”)教育已成為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創業支持體系提升創業質量的意見》。意見提出,完善普通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創業教育體系,推進課堂教學、科研實踐、幫扶指導緊密結合,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這為高校“雙創”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對于學生而言,“雙創”教育無疑為他們搭建了一個自我實現的舞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表示,開展“雙創”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學生搭建一個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發展潛力、探索自身能力的平臺。“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少學生認為,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就能實現自我價值,這種觀念并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雙創’教育要做的,是將學生從被動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讓學生真正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他說。
“雙創”教育的另外一個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王洪才認為,“雙創”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意識,使得知識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所用,最終服務社會。
“可以說,‘雙創’教育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為學生、高校、社會之間搭建了實現良性互動的橋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講師孫宇指出,在“雙創”教育的探索中,高校開始有意識地改變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提升創新競爭力。“這種轉變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對高校自身發展大有裨益。”他說。
“曾經,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讀了大學,日后便可‘高枕無憂’。這使得部分大學生缺少職業規劃意識。”王洪才介紹,就業環境的變化,讓大學生的未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家也逐漸認識到,必須轉變就業觀,從被動就業走向主動就業,甚至是主動創業。
在這一背景下,“雙創”教育的探索逐漸展開。1999年,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首屆“挑戰杯”和訊網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在北京成功舉辦。此后,“挑戰杯”系列賽事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如今,它已成為我國“雙創”教育領域的頂尖賽事。
“不過,要防止‘雙創’教育浮于表面。”王洪才指出,不少學校仍將“雙創”教育視作一種活動導向的教育模式,這難免會影響學生參與“雙創”教育的積極性。
“這也導致不少高校形成了不太科學的‘雙創’教育模式。”孫宇指出,部分高校將“雙創”教育簡化為競賽輔導或選修課“拼盤”,未與專業課程形成有機融合。這使得學生很難有機會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
此外,不少學生將參與“雙創”教育相關活動視為履歷評優的“加分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雙創”教育的實施效果。孫宇認為,一些學生受“速成創業”觀念影響,片面追求商業計劃書包裝或融資技巧,忽視技術積累與社會價值,存在為獲獎而創新的功利化傾向,這不符合“雙創”教育的宗旨。
對于許多剛入學的本科生來說,創新創業看似遙不可及,但創新創業精神卻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必備素質。
對此,孫宇認為,高校需進一步擴大“雙創”師資隊伍,應當讓真正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人通過言傳身教,提升學生“雙創”技能。
在課程設計方面,王洪才認為,應精簡相關課程,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設計來幫助學生建立創新思維和自主意識。此外,高校還可探索項目制課程體系,讓學生主動探索并解決問題。
“要想做好‘雙創’教育,僅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孫宇認為,做好“雙創”教育的重要前提是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讓學生可以放開手腳,主動探索。
“‘雙創’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們希望通過發明創新和自主創業,學生能夠找尋到自己的潛在成長方向,發掘出自身的價值。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方可實現‘雙創’教育的價值。”王洪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