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鄉村精神文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必須以數智化技術保護鄉村文化,因地制宜開發鄉村文化資源;以推動科技與文化有機融合,為鄉村文化發展培育新動能新業態;以優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生產要素組合,為新質生產力賦能提質增效;以深化賦能體制機制改革,保障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良性運行。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核,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必須借助新質生產力中的數智化技術保護鄉村精神文明,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為鄉村精神文明催生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持。一方面,要數智化保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性載體。通過數字化技術虛擬修復和展示鄉村優秀傳統歷史文物、遺址遺跡,采用高端技術和紅外線技術深入鄉村歷史文物的內部結構,觀察漏洞和瑕疵,對文物進行全方位保護,通過三維掃描技術將鄉村歷史遺址遺跡、傳統手工藝產品等進行全方位掃描,并且結合村史記載、村民自述、傳承人闡釋,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信息進行數字化保存。另一方面,要數智化保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非物質性文化,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集、存儲、管理、修復、復原、展示和傳播等關鍵環節進行改進,以維護和增強非遺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精神文明發展需要培育科技文化自主創新能力、探索科技+文化的發展新模式,培育鄉村文化發展的新動能新業態。首先,要提高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自主創新能力。技術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驅動力,要聚焦科技賦能鄉村文化發展的技術缺乏、技術落后等問題,通過產教研結合,研發鄉村文化傳承和保護、創新和創造需求的新技術,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聯網、人機交互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使其更適用于鄉村文化的建設發展。其次,要探索科技+文化發展新模式,培育鄉村文化發展新業態。在“文化+科技+”業態層面,應當充分考慮產業發展特點和規律,集合鄉村文化行業上下游相關企業,打破行業壁壘,推動“文化+”“科技+文化+農業、旅游、教育、養老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文旅、田園風動漫游戲、鄉村人文康養等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新型文化產業模式。
要從持續性以及精準性的維度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應對舉措,為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進而推動鄉村精神文明的高質量發展。第一,打造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優質人才隊伍儲備庫,為賦能提供持續動力。通過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涵養優質人才的功能,與時俱進完善高效培養農業型、科技型精神文明優質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系統的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論與學科體系,保障賦能所需的人才持續供應。第二,精準采集數據信息,優化數據要素。各地區要摸清自身鄉村精神文明資源的底細,劃分清楚鄉村精神文明資源的各個種類以及劃分層次,進行數據化儲備,進而統一全國鄉村精神文明標準,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建立鄉村精神文明資源綜合數據庫,推動數據庫的外關聯設置,聯通全國的鄉村精神文明數據平臺,注重對數據平臺的維護和更新,便于各地區借鑒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消除“數據孤島”“數據壁壘”的現象。
完善的賦能體制機制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性、暢通性的重要保障。針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矛盾和問題,我國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文明鄉風建設和移風易俗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效,但二元結構對立、城鄉要素流通不暢的現實問題需要通過深化賦能體制機制改革進行解決,以強化新質生產力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賦能成效。為此,一是要在科學把握城鄉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城鄉互促互進和互相依存關系的基礎上,發揮城市在產業、資金、人才和技術對鄉村精神文明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要將城鄉人口遷移、資金流動、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作為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重要著力點,開拓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多元化融資渠道,鼓勵支持城市資本下鄉,深化鄉村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發展以現代鄉村文化產業為基礎、鄉村文化新產業新業態為補充的新型鄉村文化產業。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西南地區城鄉居民精神生活協調發展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MYYJ24S1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