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全球范圍內,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已達到數十億,而其中大部分信息傳播均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這種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影響力。然而,伴隨而來的問題是,社交媒體平臺也成了網絡輿情爆發的溫床,虛假信息、過激言論和極端情緒往往迅速傳播,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發揮好社交媒體平臺作用,減少負面影響,并促進網絡輿情的健康發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是平臺應對用戶發布的內容進行審核,防止虛假信息、謠言和極端言論的傳播。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發布信息,這為虛假信息、謠言、極端言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為了避免這些信息的擴散,社交媒體平臺應當主動承擔信息審核的責任。通過建立有效的內容審核機制,平臺可以及時發現并刪除虛假信息或有害言論,防止其引發社會恐慌。二是提供透明、有效的信息過濾機制,減少有害信息的擴散。信息的傳播速度極為迅猛,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短時間內即可能形成廣泛的輿論效應。平臺應提供透明的內容過濾機制,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算法等手段對不實信息進行識別,并向用戶提供信息來源和真實性的提示。三是社交媒體平臺應制定相關規則,打擊低俗、惡俗內容的傳播,維護網絡生態。
一是保障用戶數據的安全與隱私,防止數據泄露、濫用等問題。社交媒體平臺積累了大量用戶數據,其中不僅包括個人身份信息,還包括用戶的行為習慣、情感偏好等敏感數據。這些數據一旦泄露或被濫用,將嚴重侵犯用戶隱私。因此,平臺必須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加密存儲和傳輸用戶數據,防止信息泄露。二是提供有效的用戶隱私保護政策,確保社交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合法性。除了技術保護,平臺還應制定嚴格的隱私政策,確保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會侵犯用戶的隱私權。
一是社交媒體平臺作為公共話語空間,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引導積極、健康的輿論方向。社交媒體平臺應制定輿論引導的框架,通過發布官方信息、推廣正能量內容等方式,引導用戶形成理性、文明的討論氛圍,避免網絡暴力、惡意攻擊等不良行為的蔓延。二是通過算法推薦等手段,避免惡意炒作和低俗內容的傳播,維護網絡秩序。平臺通過算法推薦的方式向用戶推送信息,這一機制極大地影響了用戶的閱讀習慣和信息接收方式。然而,算法推薦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助長惡意炒作和低俗內容的傳播,甚至誘導用戶陷入“信息繭房”,從而形成負面影響。因此,平臺在設計推薦算法時應充分考慮社會責任,避免過度推送低質量、低俗的內容,加強對推薦內容的把控,維護網絡秩序和社會穩定。
由于社交媒體信息量巨大,且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平臺在進行內容審核時常常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人工審核難以應對海量的信息,自動化審核系統也存在誤判和漏判的風險。
隨著數據商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平臺在獲取用戶數據進行廣告投放和內容定制時,可能會侵犯用戶隱私。如何在商業化與用戶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是當前社交媒體平臺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
一是政府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社交媒體平臺的監管。政府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社交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中的責任和義務。通過法律的手段,督促平臺履行信息審核、數據保護等義務。二是平臺應建立自律機制,制定內容管理規范,加強與政府和社會的合作。除了政府的監管,平臺自身也應建立自律機制,制定透明、公正的內容管理規范。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信息審核效率,實時監控輿情動態。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對信息的實時監控和智能化審核。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平臺能夠自動識別虛假信息、惡意言論等,并及時處理,減少人為干預的誤差。二是大數據分析幫助平臺識別潛在的輿論風險,及時應對輿情危機。大數據分析能夠幫助平臺識別輿論熱點和潛在的危機信息。通過分析用戶行為、話題熱度和情感傾向,平臺能夠在輿情爆發之前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降低輿情事件對平臺聲譽和社會秩序的影響。
一是鼓勵公眾參與輿情管理過程,提升平臺透明度,增強用戶對平臺的信任。應鼓勵用戶參與到內容審核、輿情治理等過程中,提供舉報機制和意見反饋渠道,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信任感。二是實行更為公開的輿情處理流程,保障信息的公正與公開。公開輿情處理的全過程,確保信息傳播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通過公示輿情處理結果、公開處理標準等方式,增強平臺的公信力和用戶對平臺管理的認同。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