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任務要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指出“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從“美麗”到“和美”,增添了鄉村發展中的文化韻味,是黨對鄉村建設理論的認識深化與創新。為此,把握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導向,從促和諧、揚文化、強治理、育文明等方面入手,著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對促進鄉村振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促和諧,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固本”。和諧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基礎和內在要求。從儒家“無訟”思想、道家“無為而治”,到當前中國外交的“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和”文化始終占據著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是促進人與人之和。培塑優良家風,做到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善于表達內心情感,促進家庭和諧;秉持“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塑造互幫互助、與人為善的鄰里和諧新風尚。二是促進人與自然之和。站在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是促進鄉村與時代之和。正確看待鄉村和城市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角色定位,認識到鄉村與城市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促進“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共同繁榮”;推動鄉村建設與時代同頻共振,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使鄉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同時也要保留鄉村本土文化和習性,以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助力鄉村振興。
揚文化,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根”。中國是世界農業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孕育了悠久燦爛的鄉土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社會的根和魂。弘揚鄉村優秀文化,傳遞鄉土之美、人文之美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精神內核,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強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加大對鄉村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積極推動文化遺址、農業遺產、宗族祠堂、民族村寨的修繕與保護,積極建立在地文化館、數字檔案館,傳承鄉村文脈,保留鄉土之“根”。二是挖掘培育鄉村文化代言人。結合鄉村歷史和特色挖掘培育民間藝人,尤其是非遺傳承人,組建鄉村文化組織,以其為載體,積極推動鄉村文化“走出去”,借助新聞媒體、短視頻、網絡直播、宣講活動、文化表演等使其有更廣闊的平臺傳播鄉村文化,激發群眾對鄉村優秀文化的興趣與熱愛,讓鄉村文化“活起來”“火起來”。三是建設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充分利用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地域資源,豐富文化產業類型,探索產業發展路徑,創新產業宣傳手段,著力打造源于鄉土、貼合時代、服務人民的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品牌,推動文化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強治理,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鑄魂”。鄉村善治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抓手。從“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的身先士卒思想,到“人人為公,天下大同”的公共文化思想,再到“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等,這些治理文化思想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遵循。要準確把握目標導向,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治理體系創新,實現鄉村安定繁榮。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提升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強化黨建引領作用,筑牢戰斗堡壘;團結并規范鄉村自治組織,充分發揮本土能人的治理優勢,達到“權威”和“自治”的平衡。二是塑造鄉村公共文化。著力打造公共空間,健全文娛基礎設施,積極開展富有育人性、大眾性的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形成鄉村共同記憶;探索建立完善的鄉村公共治理制度體系,善用物質與精神激勵調動村民主觀能動性,織密鄉村公共參與網絡。三是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大力開展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類,喚醒村民生態意識,打好藍天白云守衛戰;建立健全鄉村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加大條塊部門組織之間的職能融合力度,規范鄉村生態管理、監督、檢查、懲處機制;著力構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廣泛發動群眾、引導群眾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日常生產生活,將“宜居”和“美麗”落到實處。
育文明,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塑形”。文明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在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墨家“兼愛、非攻、舉賢、節儉”,儒家“仁、義、禮、智、信”都體現了對道德倫理的高度重視,強調社會文明的重要意義。因此,鄉村建設既要外在美,也要內在美,要由表及里,達成內外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培育文明鄉風。深入開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普及黨的創新理論,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進移風易俗,發揮好村規民約作用,倡導中華文明傳統美德;充分發揮家庭對下一代教育引導的重要作用,促進家庭和社會對青少年文明習慣和文明行為的養成,形成代代相傳;善用組織管理、制度激勵、紀律約束等手段,引導村民遵守公序良俗、規范行為邏輯,提高鄉村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推動文明實踐。大力宣傳好人好事,表彰鄉村文明典型人物,塑造模范和榜樣,達到先促后進的效果;促進文明建設成果轉化為文明實踐,依托鄉村組織,建強文明陣地,整合項目活動,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發揮文明實踐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引導社會大眾參與,推動文明實踐走深走實走心。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基層黨建引領農村共同富裕的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662024MYPY001)。
(作者單位:1.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武漢晴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