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外鄉來的癡兒,恰好去年初秋,誤入了蒼洱大地;我整日生活在蒼山東麓的大學里,已然于此度過了一整個春夏秋冬。在今年春天快要過去的時候,總能望見玉局峰下的山谷里還堆著的那幾縷舊歲雪。某個晌午,微風,多云,我閑來無事,背著手信步踏入古城對面的三月街:角隅里,山茶花含苞待放;由于日光低沉,路邊那幾棵裝飾性雪松依舊疲倦地露出龍鐘老態。在一家關了門的商鋪前,有一位年近七旬的白族老漢,背著竹籮,疑似在此歇腳。我則坐在了旁邊另一家同樣關了門的店鋪前,與老漢相隔約莫兩米。我的眼神胡亂飄移,時而望著遠處黝黑的蒼山,時而看向面前稀疏的電動車流和人群,但心神卻趨于凝滯。
俄而,老漢開始張嘴吟唱,其聲陳厚且嘶啞。我無心卻聽見,一曲詩章漸入我耳——
遙遠的國度在這片蒼洱大地上棲居,
以千年為誓言傳唱月光之下的愛情。
我愿越過山水呼喚白族兒女的戀人!
我要悄悄撥開那些風花雪月的傳奇!
歌者所云甚事?聽得如闖迷津。我生疑問詢,方才得知:老人是蒼山上的采擷人,大部分時間在蒼山十八峰、十九溪中采藥、采雪或者采菌子。可這天,他的背籮空空。我繼而追問得知,原來他有時候也會采詩、采歌或者采故事,然后背到蒼山腳下賣。
這天,我向他訂購了六篇故事,皆是這千百年來蒼洱大地上的愛情傳奇。歸去后,我將此六篇故事編成了六折詩話。諸位看官,若想解上文老人所吟詩章之謎,且聽我細細道來……
聽聞在洱海之源,深秋里的彌苴河,總是像從前的南國閨秀一樣,亭亭端莊。三千古樹披身,無非遮面的素袖青衣——逢秋,麥子連片成熟。輕身信步,循一縷淡薄的煙,在德源城廟堂偶遇一位詔主夫人,她編織的愛情早已在彌苴河畔生根。
舊時風,沒有吹滅松明樓的烈火;那本來,就是一場預料中的豪賭。
在蒙舍詔,注定不眠的巍山夜。白潔夫人用熱淚點燃了荒野,火把蜿蜒、盤虬,金龍狂嘯直上:她在廢墟里放聲呼喊,呼喊她的愛人!她在廢墟里匍匐尋找,尋找她的愛人!以手為鋤,玉指浸血,似鳳仙花破碎的汁液。或許唯一的確認,大概是那年,她送給他穿戴在手臂上的“定情鐵釧”。頑主乘虛而入,皮邏閣那廝像只詭詐的野獸。夫人假意心從,怨咒卻隨蒼鷹飛回到洱海的源頭。招兵買馬,為君雪恨,以愛之名負隅頑抗。
不敵,其實是天意,更是命中注定。
是年六月二十五,那個被彌苴河懷念至今的夏天。縱身一躍,圣妃玉殞,洱海葬了情仇。
千百年已逝,她還是一株盛開不敗的鳳仙花:“在悲痛中殉情,在風云中涅槃!”
似夢非夢,不記得那是何年何月,我誤入了蒼山云弄峰,石頭路只到山腰。倚在一潭泉水旁的老合歡樹上歇腳,沒看到哪兒有白族人家,卻聽見霧中,隱隱約約傳來了笛子吹奏的《梁祝》。我沉迷其中,正打算循著聲去探究竟:一對金花和阿鵬就在我的眼皮子底下約會。 起先是對歌,估計是剛從哪兒學的彌渡小調;我閉目養神,還打算偷聽他們的呢喃情話。又是一覺,夢中,金花和阿鵬對完歌后痛哭。我欲走向前去問訊,忽然卻不見影蹤——只是一對曖昧的蝴蝶,從水里冒出,簌簌地飛向蒼山深處。
日色漸暝,霧中走來的老樵夫招呼我往他家里去。我摸不著頭腦,便問他是否看到了方才潭邊的那對阿鵬和金花。樵夫驟然失聲,他疑神疑鬼——“雯姑和霞郎回來了!”樵夫欣然出聲,我若有所思。老樵夫住在云弄峰腳下的羊角村,他說他有個女兒叫雯姑,還有個女婿叫霞郎。他回憶著那年的三月三,笑得就像朝山會上的大姑娘。他說,他們就是在合歡樹下的那潭泉水邊定的情。
我沒有在老樵夫家留宿,而是獨自返回合歡樹下的那潭泉水。恰好偶遇霞郎牽著雯姑的手逃亡于此:俞王宮,不只是一道高墻。當人馬趕到,殉情成為彼此唯一可以廝守到白頭的答案。月亮在泉水上皺了眉,清輝下的林子里又隱隱約約傳來了笛子吹奏的《梁祝》。
我似乎聽著曲子睡了一宿,雯姑和霞郎也好像片刻不離地牽著手:在佳話中走過了千千萬萬個春秋。
驀地,她的身影愈拉愈長,倒映在玉局峰的肌膚上。
寂照庵的尼姑驚慌成啞巴——她們看見了,卻搖頭不明何物,以為是天空中有位仙子在趕路。神秘的倩影,像朵云,癡癡探望著某處。崇邑村的老者于洱海中央泛舟,他冷不丁地回首,與那云對視,一眼便逾越了千年。
三月三剛過,春天守著她最后的期限,在葉瑜城東門,繞三靈盛會上祭拜蒼山之神。花柳樹老人走在隊前,阿鳳也細細尋找著心中的他……人潮漲落間的碰面,那般如故——是造化使然,也注定是一段歇斯底里的孽緣。私奔!撕毀壓迫的婚約,且就毅然牽手逃離吧!逃往海之尾,棲居山之巔。
愛戀在山茶花開的季節。喜鵲憐惜苦命的鴛鴦,而烏鴉卻很悲觀,無所事事地等待悲劇上演。王權父命,本身就是牢籠與噩夢的二重奏;壞事的,還有羅荃半島上的禿和尚。原來所謂佛法,也是阻滯世俗的一道道門檻。法師神燈照見,大雪封鎖了新婚夫妻的家園。蒼山獵人正面對峙,一場關于愛與忠貞的博弈,以劫難般的結局收場。他被打入海底,淪為一只無聲無息的石騾子。她哭死在了玉局峰的婚房里,魂靈聚成了一朵怒而生風的云。后來,想他的時候,云會站在山頭觀望。找不到了,就把洱海撕開!直至石騾子露面,他們隔著天地親吻。
洱海掀起了波瀾,老者和她對視后淚流滿面。想起了千百年來的傷心事,他最終沒有勸說那朵云。然而這天的浪并不大,因為望夫云害怕石騾子會怪她。
鳳凰姑娘向天宮送了一封邀請函,函中畫滿了蒼山十九峰,還有十八溪的雪水。
受邀客人,是王母娘娘身邊織云錦的仙子玉女。一封函中畫——蒼山風光讓她小鹿亂撞。選擇在殘雪氤氳梨花香的季節,找王母休年假。下了凡間,先于中和峰修一座石頭房,再把院子里種滿山茶花。白天游歷四方,在尼姑庵歇腳,鳳凰姑娘采了蘑菇偶爾會前來拜訪。在人間的日子里,悸動不只是林間和柴房,她也念著去花田澆水,犯下一個禁忌。
隱仙溪的盛夏,玉女和鳳凰姑娘在溪中戲水,路邊暈倒了一個衣衫襤褸的采石郎。
鳳凰姑娘說:“他是住在山腳下的白郎!”自幼父母雙亡,哥哥嫂嫂對其棄之如草。玉女惻隱心泛濫,纖纖細手撫摸年輕的臉龐。她把采石郎帶回石頭房,在蒼山采藥,熬成補湯。
一個夏天謝幕了,秋天的好消息是,仙子決定嫁給采石郎。
后來,玉女會跟著白郎穿越森林,在蒼山裸露的肌膚上開采青石。玉女私用仙術,青石變成綠玉。他們相濡以沫,在愛情中陪伴了彼此許多日子;玉女也心安理得,她把反叛當作自己的修行——只是王母再次充當了封建大家長。似一座天然的藩籬,執子之手的夢無從談起。打破了規矩,所有人都難逃命運。
勒令分手,不得不走!
在蒼山最后的秋天,白郎緊緊拽住玉女的腰帶,他如何能夠接受這樣的代價和結局?放手后的若干年,看著形如哈達的玉帶云橫亙在十九峰前,白郎知道,那是他們愛過的憑據。
天宮里的公主獨守空閨,她總在一棵蒼老的桂樹下發呆——像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埋在了樹腳。
她喜歡聽一些來自凡間的詩,喜歡詩中勾勒的山海與夜色里的闌干。某天,公主倚睡在桂樹的蔭蔽下,蝶影隨之消失在花前,似一鉤上弦月的顧念。她萌動的心也大抵在思慮著。
思慮她的渴求,她的冷寂和她的流緒。
洱海邊的漁村,春天的花已經凋謝,破舊的船上漂泊著一位白族青年。
月光如幕。白族青年的臂膀和英姿映入公主的眼簾,像在坊間戲臺觀看一場關于夜捕的皮影戲。她知道,她想要的生活,是愛上一個人,算計著柴米油鹽,偶爾可以去打魚。是呼應,也是緣分。人與神都堅定相信,冥冥之中,或許月老也會疏于職守。
一次爛俗的逃離,不管是夢中那場皮影戲,還是桂花樹腳的秘密,她總認為自己應該犧牲些什么。在床頭柜前,她向夫君坦白,說自己是天宮中的苦命神仙。那一天,公主無比明晰自己的心路歷程——桂樹下的秘密,其實是一輪梳妝鏡。漁村的百姓躲在照壁前。為了豐衣足食,大概所有的苦命人都等待這一刻。寶鏡沉入海底,方圓百里的魚群皆若空游無所依。
因為逃離,因為愛情——
在天上人間,從此濃縮了一個關于洱海月的傳奇。
傳說在漠北草原上,會盛開一種名叫“押不蘆花”的起死回生之花,生長于雁門關外、芒草深處,她野蠻自由。公元十四世紀,故事里的阿蓋郡主,蒙元政權統治云南最后一個藩王的女兒,以愛恨作歌。在一局權術的棋盤上,揭開父親的陰謀,像是叛逆的覺醒。這一次,關乎愛情。
段氏在蒼洱土地上活躍了四百多年,如果忽必烈的鐵騎不來,我想他們必將存續其風月。不過還是同江湖傳言中如出一轍,洱海邊的公子的確像一株山茶花的化身,依舊癡呆地淪陷于性情。一場正義援助,阿蓋郡主愛上了大理國的后裔。婚事辦得很快,漠北的“押不蘆花”終于在彩云之南盛開。新郎回鄉巡游,“吞金馬咽碧雞”的流言傳入父親耳朵。這多疑心作祟的梁王,總喜歡把從前草原上的莽漢主義熔鑄在自己的刀刃上,而女婿段功似乎什么都沒有做錯。
孔雀膽,真不知道那多疑的主是何居心,叵測上升為殘忍,竟讓自己女兒毒害夫君。東寺敬香拜佛,死亡前夕的段公子依舊坦蕩:在中慶府通濟橋,這蓄謀已久的殺戮,莫須有的悲劇再次上演。愛情死在了盤龍江邊。一切還是難逃博弈的宿命,作為一個女子,權謀,她視如糞土。淚水哭完便是絕食和殉夫。玉殞之前,用淚跡作了一首《悲憤詩》:
吾家住在雁門深,一片閑云到滇海。
心懸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語今三載。
欲隨明月到蒼山,誤我一生踏里彩。
吐嚕吐嚕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
云片波粼不見人,押不蘆花顏色改。
肉屏獨坐細思量,西山鐵立風瀟灑。
沒有呼天搶地的嚎叫,只感受到了一抹揮之不散的淡淡哀愁。一幕幕回想,那悵惘哀怨的感情似行云流水般緩緩地流淌而出。這或許,成為蒼洱間的最后一聲絕唱。
阿蓋郡主在草原上的名字,就是起死回生的“押不蘆花”。只是這一次,起死回生的傳說并沒有靈驗。在中和府的盤龍江邊,在大理的蒼洱之間,一株生于漠北的“押不蘆花”,如此,黯然凋謝……
又逢冬,初晨醒來,旭日自海東方向緩緩升起,洱海上浮光掠金。而我卻頻頻回首,此刻在我身后,實乃“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行文至此,我內心之波瀾時而洶涌翻騰,時而靜如沉璧,如今只好擱筆以找尋新的安寧。我想到了六一居士有詩云:“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永叔公言之鑿鑿。這使我無比確信這蒼茫人世間里關于愛情的萬千闡述:皆當磨折。我便不愿再去想了,此刻只想循此山路入山門,沐浴著蒼洱大地的冬日暖陽,往那古剎里討碗齋飯吃。諸位看官,我想,至于那些永不可解的情謎,且讓它們全都跟隨自北國喬遷至洱海之濱的紅嘴鷗家族,銜著往四面八方而去吧。
責任編輯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