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加強文物保護數字化建設,已成為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實現中華文化遺產全民共享的必然選擇。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規定,國家加強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鼓勵開展文物保護數字化工作,推進文物資源數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這為我們做好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提供了明確指引和法律保障。
文物數字化是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和轉化,使文化資源得以長久保存并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性工作。相較于傳統的文物保護方式,數字化技術具有獨特的創新優勢。一方面,文物數字化能實現文物的永久保存,有效避免因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損毀與流失;另一方面,通過各類數字化的文物資源,人們能夠深入了解其所蘊含的傳統人文價值,增強文化自信。
近年來,“數字敦煌”“數字長城”“數字北京中軸”等文化遺產項目,借助信息技術,將文物資源以全新的形式呈現給大眾,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參與,在文化傳播、文旅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提升了文物資源的可及性與利用率。然而,信息技術在為文物保護利用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法律困境,如數字化成果的版權歸屬等。從司法實踐看,此類糾紛面臨著文物數據能否構成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以及相關使用行為是否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范圍等問題。而對于擅自傳播使用文物數據的行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往往難以找到準確有效的維權方式。
文物數字化成果兼具公有與私有的雙重屬性。文物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這種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其公共屬性的體現。然而,當文物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在時,往往又具有獨創性,其成果必然會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此前,國家文物局發布了《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為推動博物館逐步開放共享文物資源信息,解決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中的館藏資源授權問題提供了規范指引。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對文物保護數字化工作作出了原則性要求。為更好應對數字化浪潮下文物數字化實踐中面臨的一些情況和問題,筆者認為,應進一步探索完善相關法律機制。首先,要兼顧文物數字化成果的雙重屬性,配套完善相關下位法內容。一方面,從私有屬性考量,明確數字化文物的侵權民事責任,厘清相關刑法罪名的構成要件與量刑標準,完善行政法保護機制,如行政復議、行政調解等。另一方面,從保護利用文物的角度出發,緊密圍繞讓文物“活起來”的要求,保護公共利益,對數字化文物資源版權保護進行合理限制;適當擴大文物數字化成果的合理使用范圍,在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促進文物資源的傳播與共享,提高文物的利用率。
其次,加強司法保護,持續探索完善數據保護規則,確保文物數據發揮基礎要素作用。對于涉及文物數字化成果收集、存儲、傳輸、確權等糾紛,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認定標準和法律解釋規則。
總之,落實文物保護法有關“加強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內容,對于更好實現對文物資源本體及其歷史、藝術、科學信息的永久保存和有效利用意義重大。我們要為文物數字化保護織牢法治“護甲”,守護好包括文物在內的文化遺產,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得以傳承和延續,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