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黃埔軍校建校一百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4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是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學校。”在黃埔軍校學生這個為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民族復興的目標作出積極貢獻的群體中,也不乏畢節人的身影。筆者對其中三位作簡要介紹,一方面是為了銘記他們為災難深重的祖國所作的貢獻;另一方面是為了激勵后來者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再立新功。
孫中山先生親薦入學的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楊伯瑤
楊伯瑤(1897-1972),又名蔭春,生于貴州省大方縣瓢井區(今瓢井鎮)鐘慶場(中箐)的彝族土司家庭,自幼接受傳統儒學教育,后受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于1919年投奔廣州駐軍司令官龍騰莊部從軍,后任連長。1924年5月由孫中山、安健(貴州郎岱人,彝族,辛亥革命元老,參加了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北伐戰爭,1929年在昆明逝世,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介紹投考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第四隊學習。第一期第四隊的不少學員后來成為了國民黨軍政大員,比如后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的“西北王”胡宗南、遼沈戰役中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
1924年初,孫中山先生有感于軍閥在各省的反動統治導致軍校招生困難,便號召中國國民黨“一大”代表以及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通過個人關系推薦其了解的進步青年投考黃埔軍校,楊伯瑤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黃埔軍校學習的。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楊伯瑤和周恩來(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等共產黨人有交往,在這個過程中接觸了共產主義思想。
楊伯瑤畢業后,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在北伐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勢力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取締群眾組織,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楊伯瑤目睹了這一切,失望之余選擇了離隊回鄉。
楊伯瑤返回家鄉后積極推行平等理念,主動放棄很多封建特權以及通過不平等關系獲得的不合理債權,用實際行動消彌民族矛盾。此外還積極出資發展地方教育和民族經濟,因此,他在家鄉享有很高的聲望,得到當地群眾的尊敬。
既是當地土司又是黃埔軍校一期學生的楊伯瑤,一直都是國民黨勢力拉攏的對象,但是楊伯瑤不愿與之為伍,往往是敷衍了事。楊伯瑤因為與黔軍旅長宋醒交好不便拒絕,于1932年出任該旅司令部參謀長,但很快就離開了。1935年薛岳率國民黨中央軍進駐貴州后,委任楊伯瑤為滇黔綏靖主任公署少將參議、貴州保安處處長傅仲芳委任楊伯瑤為川滇黔邊區黔境民團指揮官均被拒絕。楊伯瑤的黃埔軍校同窗好友胡宗南委任其為少將參議,不久又委任其為川滇黔少將民團指揮官,楊伯瑤礙于情面就任并駐防昭通半年后辭職回鄉。
楊伯瑤在黃埔軍校的學習使其對中國共產黨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后來積極投身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事業中打下了基礎。1936年2月,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大方,楊伯瑤組織群眾歡迎紅軍,并捐獻大量武器、彈藥、糧食等物資給紅軍,還冒著風險收留紅軍傷員。1949年11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大方縣城,楊伯瑤動員族人鄉里繳納公糧,收集散落槍支上交,還配合解放軍進行剿匪斗爭,被授予“支前模范”稱號。楊伯瑤積極支前的事跡被匯報到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政務院(今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處,周恩來因此回憶起楊伯瑤和共產黨人相處的點點滴滴,通過總理的回憶,更多干部群眾知道了楊伯瑤的歷史和為人。
楊伯瑤還積極參加新中國的政權建設。1950年8月28日《人民日報》刊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批準任命楊伯瑤擔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的消息;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布由毛澤東主席簽署的《2937號任命通知書》,正式任命楊伯瑤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從1951年7月起,楊伯瑤先后擔任過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常委,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委員和常委;1953年被任命為省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1957年6月被任命為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不幸的是,楊伯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沖擊和不公正待遇,于1972年10月病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楊伯瑤得到平反。1979年9月8日,楊伯瑤追悼大會在省政協禮堂舉行,時任省政協副主席秦天真致悼詞。
抗日英雄糜藕池
糜藕池(1893-1951),字濟民,畢節縣(今七星關區)人。辛亥革命前糜藕池畢業于畢節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在這里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悍然復辟帝制,在當時民主、共和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情況下,復辟帝制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因此受到全國各界的強烈反對。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南方將領在云南發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伐袁世凱,拉開了護國運動的序幕。1916年初,蔡鍔率護國軍經過畢節,糜藕池也在此時投軍從戎,參加了護國運動。
糜藕池在護國討袁的斗爭中曾經被俘過,在即將被處死刑之際,行刑官讓他留下遺言,糜藕池大義凜然,吟誦詩句:
大陸將沉事可傷,
立身報國志豪強;
而今未了生平愿,
不死沙場死殺場。
黃花崗上眾男兒,
血染黃花才幾時;
而今黃花剛吐艷,
九泉共賦黃花詩。
竹籬茅舍任安眠,
不是詩仙即酒仙;
回首鄉關無限樂,
魂歸風雨響檐前。
行刑官聽后,被糜藕池的才思敏捷和高尚情懷所感動,沒有將他處死。一時間,糜藕池七步成詩一事成為美談。
1925年1月,糜藕池進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隊學習,同隊隊友中亦不乏日后的風云人物,如多次率軍擊敗日本侵略軍、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作出杰出貢獻,壯烈殉國后得到毛澤東、蔣介石賦詩追憶,周恩來親題挽聯以紀念的愛國將領戴安瀾;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功,經過改造后又重歸人民陣營的王耀武;在解放戰爭末期拒絕執行蔣介石摧毀青島命令保護青島的劉安祺等。次年初畢業后,糜藕池隨即投入東征和北伐戰爭中。北伐之后屢建戰功,他以軍功從排長、連長、營長升任教導第二師四團中校副團長,后在南京中央軍校任七、八、九、十期中隊長及大隊長;1935年任八十五師五〇六團上校團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糜藕池駐防江浦。盧溝橋事變后第三天奉命率部前往華北抗戰,后隨八十五師轉戰山西。
1937年9月至10月初,日軍逐漸將太原列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其已經控制了山西北部,形成自北向南進犯太原的形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隨即令第二戰區副司令兼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組織防御。經過研究,最終主陣地確定在日軍南下的必經之地忻口(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忻口鎮)。參戰兵力分為四部分,以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為主力組成右翼集團,由朱德總司令指揮;以第十四集團軍為主力組成中央集團,由衛立煌親自指揮,糜藕池所在的八十五師即是第十四集團軍的直屬師;左翼集團軍由晉軍元老楊愛源指揮;預備隊由傅作義將軍指揮。忻口之役是國共合作共御外敵的典型戰例。
10月10日至11日間,日軍逐漸突破外圍陣地,向忻口主陣地發起猛攻,企圖快速突破以威脅太原。衛立煌也親臨前線指揮,命令駐守忻口的八十五師死守。據時任八十五師副師長陳弦秋回憶,日軍出動了重炮、戰車、飛機,甚至還有化學武器,對位于戰線左側的南懷化陣地輪番攻擊,中國守軍缺乏防毒面具,只能用濕布遮住口鼻與敵人作戰,南懷化陣地一度失守。但是八十五師經過反復爭奪最終奪回陣地,日軍多次反攻均告失敗。
最終,日軍依靠整體軍事實力的優勢,還是在戰場其他地方打開了缺口。位于戰線中央的郝夢齡部在日軍的猛攻下被突破,郝夢齡將軍在戰斗中壯烈殉國。衛立煌緊急命令八十五師支援中央戰線,暫歸第61軍中將軍長陳長捷指揮。
據時任八十五師師長的陳鐵回憶,經過一周的激戰,八十五師損失慘重,只剩兩個團兵力,到位后陳長捷準備讓八十五師作預備隊,陳鐵反對;陳長捷又準備讓八十五師填補戰線薄弱處,陳鐵再次反對,并表示挽回危局的辦法只有利用八十五師這支生力軍發起反擊奪回丟失的陣地,否則只是將生力軍白白地消耗掉而毫無收獲,陳長捷雖然不悅,但還是采納了這個建議。
而反擊的主力,正是糜藕池部。糜藕池奉命在拂曉時分率部隊對突破口的日軍發起反擊。此時,日軍為了擴大突破口也離開陣地準備進攻,正好與糜藕池部遭遇,原本的陣地戰變成了遭遇戰。經過激烈的白刃戰后,日軍被打退,多處失守的陣地也被一舉奪回。天亮后,日軍反撲被擊退,之后幾天日軍不斷反撲,但都被打退。
在這期間,八路軍發起了一系列的戰斗,有效打擊了日軍的后方和側翼。八路軍還在10月18日奇襲陽明堡機場,擊毀、擊傷日軍飛機20余架,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
10月底至11月初,日軍在晉東突破了陽泉、娘子關等要地,太原已經門戶大開,繼續在忻口防守已經沒有意義,11月3日中國守軍開始撤退,忻口會戰結束。此役雖未能實現守住太原的目標,但是忻口主陣地一直在中國守軍手中沒有淪陷,忻口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忻口之役糜藕池戰功卓著,升任二五五旅少將旅長,衛立煌還親自獎他一支名牌金筆。1939年,糜藕池調第一戰區戰干團任學生總隊長,之后任九十四師副師長,與此同時還在陸軍大學戰術訓練班進修;1941年至1945年,任貴州軍管區編練處處長兼省保安干訓班教育長,組織訓練貴州抗戰兵源和地方保安干部。抗戰勝利后,糜藕池調任南京警察廳西郊警察局局長兼首都警察學校學生總隊長;1948年秋返回貴州,后任貞豐縣縣長。1949年初回到貴陽,當時的貴州省主席谷正倫和貴州保安司令韓文煥(黃埔軍校三期學員,糜藕池在南京警察廳的上級)知道糜藕池有統兵作戰的經驗和能力,便任用其擔任川黔公署獨立一師師長,但是糜藕池對于內戰持反對態度,隨即在貴州解放之際和黔西南的軍政人員一同起義。
不幸的是,1951年糜藕池被錯誤劃為鎮壓對象,含冤而死。直到1987年在各方努力下才平反恢復名譽,被認定為起義人員。
裝甲英豪王承德
王承德(1915-1937),1915年出生在畢節縣的王承德是黃埔軍校第十期坦克車隊學員,畢業后任裝甲兵團戰車營三連一排排附。
中國的裝甲部隊,始于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或多或少裝備了一批坦克或者裝甲車。但是軍閥手中的裝甲力量一方面規模小,另一方面組織及指導思想老舊,難以適應裝甲兵這一新興力量的發展。
國民政府方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以來,集中現有資源開始建設自己的裝甲部隊:一方面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裝備;另一方面派員前往西方軍事強國學習有關知識,同時聘請外國專家擔任顧問協助裝甲部隊建設。從廣州遷往南京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黃埔軍校也開設相應專業并招生。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政府深感裝甲力量的薄弱,開始加大投入力度,標志性成就即是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參考德國裝甲部隊模式組建的裝甲兵團成軍。同時,抗日救亡的思潮也影響了無數愛國青年投身軍旅,在這樣的背景下,王承德投考了中央軍校,進入第十期坦克車隊學習。
1936年2月,為了整軍備戰,國民政府派出軍事代表團前往納粹德國采購軍事裝備,其中包括采購納粹德國新研發的1號坦克。1號坦克是納粹德國在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后大規模裝備的第一款坦克,車重5.4噸、長4.02米、寬2.06米、高1.72米,發動機為一臺60匹馬力的汽油機,主武器為2挺反坦克機槍,乘員兩人。該款坦克參與了西班牙內戰,被大量提供給西班牙弗朗哥法西斯政權。此款坦克的優缺點在西班牙的戰斗中得到充分體現:主要優勢在于速度快;主要劣勢在于火力、防護弱,遭遇敵方坦克時難以招架。南京保衛戰前,杜聿明(當時的裝甲兵團指揮官)也認為該款坦克有槍無炮不如所部其他坦克。
這批坦克共有15輛,到貨14輛,在1936年10月抵達中國后就裝備到了裝甲兵團戰車營三連,隨即開始了密集的訓練和測試。1937年初,王承德從中央軍校畢業后,就來到了裝甲兵團戰車營三連,開始了緊張的訓練和備戰。1937年7月7日,日軍悍然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三連沒有隨戰車營主力到上海前線作戰,奉命留守南京。推測原因有二:一來三連接手1號坦克不足一年,需要繼續熟悉裝備后才具備戰斗力;二來在之前的使用中逐漸暴露出1號坦克并不適應“長三角”地區河網密布、稻田縱橫、植被茂盛的自然地理環境,故沒有參加上海戰事。
到11月中旬,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失敗結束,中國軍隊被迫向南京撤退,但是撤退缺乏組織和部署,最終變成了潰敗,在上海和南京之間花費巨資打造的防線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撤退的部隊也在短時間內難以集結。12月1日,日軍大本營向聚集在上海的日軍“華中派遣軍”發布了攻占南京的軍令,同日發起進攻,南京保衛戰打響。日軍海陸軍齊備、裝備先進,而中國守軍尚未從淞滬會戰的失敗中走出,這注定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而三連沒有隨裝甲兵團其余部隊疏散,而是奉蔣介石命令加入南京衛戍部隊并由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指揮。
12月4日,日軍向駐防南京東南郊區淳化鎮、上坊鎮一帶的中國守軍王耀武部發起進攻,雙方在淳化鎮發生了激戰。當晚,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即命令戰車連派出坦克支援,三連連長趙鵠振派出一排和部分偵察兵出擊,由一排排長錢紹江、排附王承德率領。當日即進入待命位置,并派出偵察兵尋找戰機,很快就發現戰機。5日拂曉,一排的坦克在排長錢紹江、排附王承德的率領下埋伏在預定位置附近的樹叢中,不久日軍一支騎兵隊路過此地,坦克和友軍一起從四面殺出,當場擊殺日軍騎兵數十人,取得三連的首勝。首戰勝利后一排前往上坊鎮布防。
到8日,淳化鎮守軍經連日激戰后漸漸不支,向上坊鎮退去。日軍迅速占領淳化鎮并向上坊鎮追擊。王耀武聞訊立刻調張靈甫部到上坊鎮附近布防,同時命令戰車一排和7日來支援的機炮隊做好戰斗準備。下午,戰車一排三輛坦克在機炮的掩護下協同步兵對日軍發起反擊,當時日軍準備進攻把人員聚集起來,正好有利于一排的1號坦克發揮機槍火力優勢,大量日軍被機槍打死或坦克撞死。據《中日裝甲兵全史》一書記載的時任國民革命軍裝甲兵戰車營第三連第一排車長彭克仁回憶:“此時沿途敵人,死傷于我三車之機槍下者,為數不下百余人,尸首狼藉,途為之塞,吾等車內人員,精神之緊張,亦無可以形容,唯恨機槍火力之不足。”攻擊前進中,還打死不少企圖近距離破壞坦克的日軍。
一排繼續向前,行至日軍指揮部附近時,日軍聯隊聯隊長脅坂次郎等聽聞中國坦克已經開到附近,拔腿就跑,躲到附近的隱蔽點。隨指揮部活動的日本記者團剛好遇上中國坦克,中國坦克立刻擊毀了其座車,打死朝日新聞記者浜野嘉夫,其余人被擊傷。中國坦克繼續向前,沿途射擊所見日軍,行至日軍旅團指揮部時,日軍一門山炮朝中國坦克射擊,但沒打中,反被中國坦克擊穿護盾,殺傷炮后人員。中國坦克還摧毀了多挺日軍重機槍。此時,一排已經是孤軍深入,于是錢紹江決定撤退。
日軍在白天派出了迂回部隊,從上坊鎮南面迂回過來,在晚上8時左右到達中國軍隊的陣地外圍,此時一排正在補給油料彈藥,日軍趁著夜色發動偷襲,一時敵我難辨,王承德回車不及與敵人英勇搏斗,最終寡不敵眾,壯烈殉國,年僅22歲。
王承德犧牲后,包括一排在內的三連剩余部隊退往城內繼續作戰,到衛戍司令唐生智12日下達撤退軍令時尚有部分戰力,但是又因無秩序的撤退,導致很多坦克被破壞、被拋棄,寶貴的國防資產被白白地浪費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