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的發展,同時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的消費潛力。
“創新消費場景”與“釋放文旅消費潛力”列為提振內需的重要抓手,茶文化旅游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激活城鄉經濟的新引擎。
蒙頂山巔,千年茶樹與智能化采摘設備交相輝映。在侗寨茶園,傳統采茶歌與短視頻直播的歡呼聲此起彼伏。茶文旅的魅力在于其構建了“可觸摸的文化記憶”。
《蒙頂山荼文化保護條例》的實施讓四川雅安非遺制茶技藝走出深閨。游客不僅能在茶博館觸摸千年茶磚,還能在宋代點茶體驗中感受“春風解惱詩人鼻”的雅趣。廣西三江的侗族村寨里,采茶姑娘的銀飾叮當與炒茶鍋的滋滋聲合奏成春日樂章,游客親手制作的茶餅,留下了指尖上溫度的印記。
這些沉浸式體驗,將文化傳承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消費場景,讓“詩”不再是書本里的文字,而是舌尖上的韻味、手心里的溫度。
而茶產業的蝶變也展現著“綠色經濟”的無限潛力。浙江景寧縣東弄村通過“荼果蔬套種”模式,讓荒蕪山坡變身“立體生態茶園”,既防治水土流失又提升土地效益。廣西梧州的六堡荼海項目,將傳統茶園升級為集康養、研學、文創于一體的綜合體,帶動周邊民宿集群發展。
荼旅融合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更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正在賦能產業升級,智慧茶園的物聯網系統實現精準種植,直播電商讓偏遠山區的茶葉直達城市,千年茶馬古道在虛擬空間重現輝煌……這些創新不僅豐富了消費場景,更構建起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的橋梁。
從江南煙雨中的龍井問荼,到西南邊陲的普洱茶馬古道,荼文化旅游的畫卷正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它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不僅是產業轉型的樣本,更是鄉村振興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