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玻璃杯適合泡什么茶?
答:透明無色的玻璃杯,最接近水的質感,適于沖泡原料細嫩、外形優美的名優綠茶、白茶、黃茶和茉莉花茶。
玻璃杯,將泡與飲的功能合二為一,既能察“顏”觀“色”,又能聞香嘗味。
玻璃杯泡茶雖輕松簡單,但也有講究。掌握投茶順序是該泡法的關鍵。
明代張源說:“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湯,日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日中投。先湯后茶,日上投?!保ā恫桎洝罚┧€認為,季節不同,投茶次序也有區別:“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p>
今人也沿用了“三投法”,但是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來決定選擇哪一種投茶法。
沖泡一些帶嫩芽嫩葉的茶,如碧螺春、白毫銀針、蒙頂黃芽等,首選上投法。下投法是最常見的泡法,常用于沖泡西湖龍井、六安瓜片等茶。泡前,賞其靜之美;泡時,賞其動之美。注水入杯后,茶隨水流翩然起舞,旋轉翻騰,浮浮沉沉。茶遇水,漸漸舒展,復歸豐盈。中投法則分兩步,先注入約1/3的水,接著投茶。待茶舒展后,再加到八九分滿。
小口啜茶,緩緩咽下,讓茶湯浸潤味蕾。色之清新,形之優美,香之淡雅,味之鮮醇,如沐春風。
一只玻璃杯,就是一個舞臺。隔著玻璃,茶盡展曼妙舞姿,讓人看到了最動人的春色。
問:碗泡茶怎么泡?
答:碗泡法,是近年來流行于茶友圈的泡法。
這一泡法以大口徑碗或盞沖泡,材質有玻璃(琉璃)、陶、瓷,仿唐法門寺地宮琉璃盞是“人氣款”,適于泡綠茶、白茶和黃茶。如果原料嫩度高,更具觀賞性。
沖泡后,用長柄茶勺舀茶湯,分到每位客人杯盞中,也有用瓷茶匙分茶。
這—操作,頗似唐代煎茶法中的酌茶,更像聚餐時湯勺分湯。
較之蓋碗、茶壺,大碗大盞的空間顯然更敞亮,芽葉能更充分地舒展。
用長柄茶勺分茶時,不宜攪動茶湯,也切忌將舀出的茶湯再倒回。建議傾斜45°將茶勺放入茶湯,會更優雅從容些。舀時,也盡可能避免茶葉流入勺中。舀出茶湯后,可在碗沿輕輕刮—下,避免茶湯滴瀝,拖泥帶水。
每碗茶,分完再泡下一道。分茶后,茶湯若還有剩余,可將茶針橫放,抵住碗沿,濾盡。
碗泡茶,粗獷豪放,饒有古風,又有幾分禪意。
大碗茶,又是另一番風景。像北京前門老舍茶館的大碗茶,是老北京幾代人的溫暖回憶,滿滿的京味兒。這是用大茶桶泡出來的茶,用粗瓷大碗盛著喝,充滿了市井煙火氣。
問:中國人喝茶自古以來就是清飲嗎?
答:中國人飲茶最初是從調飲開始的。
唐以前,茶多煮飲,有加鹽,也有加蔥、姜、桂等調料。中唐以后,口味漸趨清淡,僅加鹽而已。在陸羽看來,加料煮茶;“斯溝渠間棄水耳!”到宋代,雖倡導清飲,但茶葉,尤其是貢茶,在制作時會加入龍涎腦、麝香之類的香料來助香,而烹點時,也會加入珍果香草。蔡襄認為:“茶有真香?!辈徽撝撇?,還是點茶,加料調香調味,都會奪去“真香”。宋徽宗趙佶亦深以為然。
明人對茶更是崇尚“自然主義”:“雜以諸香,失其自然之性,奪其真味”(朱權《茶譜gt;),“一經點染,便失其真。如水中著成,茶中著料,碗中著果,皆失真也?!保◤堅础恫桎洝罚櫾獞c《茶譜》對會奪香、奪味、奪色的珍果和香草進行了詳細分類。
然而,他們并不排斥自宋以來就有的“熏香茶”,也就是現代花茶的“前身”。有花香的茶味,品的是浪漫。
問:調飲茶是外國人的“發明”嗎?
答:不少人認為,調飲茶是“舶來品”。其實不然,中國飲茶史正是從調飲開始的。
古人調飲茶的配料超乎想象:有蔥、姜、桂、茱萸、橘皮等香料,荔枝、水梨、楊梅、柿、棗等果類,茉莉、梅花、薔薇、木樨等香花,核桃、栗子、榛子等堅果,還有山藥、筍干、萵苣、芹菜……皆可調飲。有些調料,在今天看來,堪比“暗黑料理”。
這在文人雅士為主體的主流飲茶群體看來,有損茶之“真”,從而被揚棄。
但,調飲茶在民間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得以延續。
譬如,客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回族的三炮臺,蒙古族的成奶茶,白族的三道茶,侗族的打油茶等等。
納西族的“龍虎斗”堪稱一絕。先將茶裝入一只小陶罐,連罐帶茶,放在火上烘烤,邊烤邊轉動茶罐,使茶受熱均勻。待茶發出焦香時,沖入沸水,再煮3-5分鐘。然后,把茶倒入裝有半盅白酒的茶盅內。熱茶與酒熱烈相擁,發出“啪啪”的聲響,被納西人視為吉兆?!褒埢⒍贰?,茶酒既相“爭”又相融,好看又好聽,還是治療感冒的一劑良藥。
調飲,雖改變了茶之本香、本色與本味,但也體現了茶的強大包容性,與瓜果、花草、食材、奶、酒等兼容并蓄,蘊含著“和”的文化精神。
問:用壺泡茶起源于何時?
答:關于歷代主流飲茶器,有這么—個說法:“唐碗、宋盞、明壺、清蓋碗。”可見,壺在明代茶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壺的原型是六朝時就有的注子,初為酒器。晚唐時,演化出茶用注子。宋人注水用茶瓶(湯瓶),器型與功能皆為滿足點茶而設計。
明代散茶興起,茶瓶形制又為之—變。壺身漸圓,頸部漸短,長流變短流,茶壺已初具雛形。明中期,它有了個詩意的名字:注春。不過,它仍用作燒水注茶,是茶瓶的“改版”。而早期紫砂壺,如龔春、時大彬所制之壺,稱“砂罐”“砂瓶”,皆非直接泡茶。
燒水注茶與泡茶斟茶的分工明確,壺的名稱出現分化。比如,煮湯用錫罐,泡茶用陶壺(程用賓《茶錄》)。延續至今,燒水壺與泡茶壺,各司其職。
問:清飲茶的魅力何在?
答:嗅真香,賞真色,品真味。一個“真”字,道盡了清飲茶法的精髓。
清飲茶,重在品。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碧拼娚ㄈ黄烦隽瞬璧赖恼嬷B。“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p>
盧仝品味的“七碗茶”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耙煌牒砦菨?,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紅樓夢》里的妙玉,其“三杯茶”也是高論:“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