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想必大家早有耳聞,它屬于心理治療技術其中的一種。其優勢在于,它突破語言局限,繞開意識,直接聯結人的潛意識,借由色彩、線條與圖形將人難以描述、未曾觸及的心靈秘密得以表達,為人開辟一條心靈自愈的路徑。
藝術治療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國。20世紀30年代,美國精神病醫生瑪格麗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提出了“藝術治療”的概念。20世紀40年代,藝術治療在西方國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于1994年傳入我國,先后在醫療領域、教育領域、司法領域、企事業單位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一種獨特且有效的治療方式,至今深受好評。
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多元且深厚。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指出,潛意識通過意識內容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自然流露,例如,一位長期焦慮的患者,他繪畫時經常反復涂描線條,這些線條顯得有些雜亂,且畫作中頻繁出現暗沉色調……這些都是畫者內心混亂與不安的外在表達。今天筆者要講述的這個藝術治療案例,是關于一個不懂拒絕的女孩在學校中的故事,旨在通過這個案例拋磚引玉,讓身邊人了解藝術治療如何解決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又能通過此案例管中窺豹,讓人了解藝術治療的重要性。
一、到訪者情況
小茜,女,14歲,初中,獨生女。因之前被同學欺負,導致現在不知道怎樣與人打交道,害怕引起沖突,導致同學關系不好。她沒朋友,總是迎合同學,雖然自己不愿意這樣做,但也沒辦法。
二、治療過程
為了了解小茜的問題,并與其建立良好治療關系,我先用柔和親切的語氣與她交談起來,交流中我引導她說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和需求。對話如下:
治療師:你好,我是心理治療師梁爽,你今天來這里,應該是遇到困難了吧,如果你愿意的話,不妨和我說說,看看我能為你做些什么。
小茜:你好,我叫小茜,我平時就是開心不起來。
治療師:哦,什么事讓你開心不起來了呢?
小茜:之前我和班里的一個女生關系不好,她就針對我,罵我,模仿我,還有兩個同學跟著一起欺負我,我告訴老師,老師管完后沒效果,他們還繼續欺負我,我告訴爸媽,爸媽給他們家人打電話,家人說在家里還打罵家長呢,也管不了。我害怕他們變本加厲欺負我,后來我就一直忍著。
治療師:那你一定很委屈,他們現在呢?還一直欺負你嗎?
小茜:沒有,他們欺負我這件事讓我抑郁了,休學一年,現在還在吃藥。所以他們變成我上屆的校友了,但自從我被欺負后就一直害怕再和同學關系緊張,怕引起矛盾,所以我就表現得非常隨和,對于同學們的要求我盡量滿足。比如我手里的作業還沒寫完呢,同學讓我幫忙畫板報,我就去幫,導致我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我不知道怎么拒絕別人,我就是害怕惹他們生氣。
治療師:聽完你的故事,我感到很壓抑,真想象不到這段時間你是怎么過來的。
此處我運用了“感受表達”和“共情”技術,意在讓來訪者感到被理解,被支持,也有助于建立治療關系。
小茜:是,我現在很膽小,變得很懦弱了。
治療師:那咱們聊聊開心的事吧,喜歡畫畫嗎?
小茜:喜歡,但我畫的不好看。
治療師:沒關系,我不會關注你畫的好不好,我陪你一起,咱們來做個畫畫的小游戲。
小茜:好的。
此刻小茜和我不再像之前那么陌生了,開始表現出信任,也愿意接受我提出的繪畫邀請。于是,我繼續引導她做了一個呼吸式放松練習,目的是將她的注意力集中于內在,讓內心慢慢安穩下來,這樣可以讓小茜更專注地參與后續的繪畫創作,指導語如下:
治療師:我們先來找個舒服的姿勢做好,做個呼吸練習,盡量保持腹部呼吸,吸氣……呼氣……很好,同時想象著你吸入體內的氧氣充滿了養分,滋養著你,然后慢慢地把煩惱呼出……就這樣,繼續吸氣……呼氣……最后一次,吸氣……呼氣……非常好。
為了更加清晰化小茜在學校與同學們之間的人際關系情況,我接著選擇了一個需要兩個人協作完成的互動式繪畫技術——“雙人對畫”。這個技術借助雙方在紙上繪畫互動來模擬小茜在學校時的人際互動,依據的是心理學中的“投射”理論,即當一個人處于開放積極、心理能量飽滿的狀態時,他會很自信,他就能大膽嘗試在紙上的不同區域內創作,同時他會將兩人的線條互動看成放松且愉快的游戲,且他繪畫出的線條所占面積比較大,線條的形狀既自然又多變;而當一個人處于個性小心謹慎、被動拘束的狀態時,他所畫的線條也同樣顯得局促和拘謹、來回游離不確定,或者顯得刻板重復缺乏創新,并且他大多只在紙上的局限的小區域空間里探索,最后繪畫出得線條所占畫面很小。整個指導語如下:
治療師:游戲有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我會播放一段音樂,我們一起聽著音樂感受音樂里的情緒,然后各自用自己不常用的手在紙上畫一條自由的線,根據自己意愿隨意變化線條的方向,要求就是不要讓這條線斷掉,我們倆在畫畫的過程中也不要有任何的語言交流,直到音樂停止才算結束。第二個環節,我們一起用慣用手在這個線條圖上添加一些細節做為修飾,讓畫面看起來更有趣。第三個環節,我們調換紙張的位置,嘗試用對方的風格繼續為作品增添修飾,直到我們都滿意為止(作品如下圖)。

“雙人對畫”游戲出完整作品之后,進入了討論分享環節。這個環節是將潛意識意識化的重要時刻,也是療愈發生的關鍵點。在討論過程中,我先試圖用積極關注技術在作品里找她的優勢,并引導小茜認識自己的優勢,接納自己。同時,通過繪畫游戲的人際互動讓小茜體驗到與人交往時的放松和愉悅,從而幫助她克服人際交往的困難和畏懼心理,讓她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建構對于人際互動的理解,領悟人際交往技巧,最后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提高抗挫能力。討論分享對話如下:
治療師:哇,這幅畫讓我感到非常意外,我很意外咱倆的合作竟然這么默契,我想先聽聽你畫畫時候的感受,好嗎?

小茜:在畫畫的時候我很放松,因為這首音樂也是我喜歡的,所以我畫得很投入,內心是平靜和開心的,這種咨詢的方式和我學校的心理老師不一樣,很有趣。
治療師:嗯,這讓我也感到一種自由,很舒服,放下很多負擔,仿佛也忘記了自己還是個治療師。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一起重新審視一遍這幅畫,你看到了什么?

治療師引導談話方向,意在將談話重心放在對作品的觀察上,從而激發小茜對創作的思考。
小茜:我看到了咱倆畫的內容很不同,我畫的都是很具象的大自然,而你畫的都是很抽象的內容。
治療師:你的觀察好敏銳啊,說明我們兩個人還是很不同的,當我把自己的線條畫到你那邊去的時候,你會感到不舒服嗎?有被冒犯的感覺嗎?
我想用自己突破邊界的行為,澄清小茜在交往中的感受,并借助繪畫時的輕松愉快,讓小茜聯想到感到人際互動并沒有那么糟糕。
小茜:那倒沒有,因為你的線條也會給我這邊增加很多有意思的點綴。
治療師:我看到你一直在自己的區域里畫畫,沒有考慮到我這邊玩一會嗎?
小茜:我畫的區域確實比你的要小很多,我不敢畫到你那邊去,我怕影響你畫面,我猜你的畫被破壞后應該會很不開心吧。

治療師:我聽到你用了“破壞”這個詞。
小茜:難道不是嗎?
治療師:我認為不是,其實我很期待你能為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風格,于是我繞到你那,看看你能不能也繞過來一些,算是邀請吧,我不認為這是破壞,我認為這是建設。
小茜:啊?你是這樣想的啊,我很意外。
治療師:所以你好像沒有領會到我的意圖,而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內心里。
小茜:確實,雖然畫風不一樣,可看上去還是很漂亮的,我從未想過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畫畫,真有意思。
治療師:當然,你還有其他的感受嗎?
小茜:在沒開始畫的時候我覺得很為難,我在想和一個不熟悉的人一起畫畫,畫啥呀?還不許交流,那豈不是更費勁了嗎,可是畫完之后,卻讓我很驚訝,原來和不熟悉的人也是可以創造很美好作品的。
治療師:這種領悟很棒,這讓你對你目前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啟發?
藝術治療的目的不是讓畫越畫越好看,而是在創作中領悟成長,因此,我在小茜產生領悟時保持敏銳,促進她將收獲遷移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小茜:這讓我忽然想到和觀點不同的人交流或許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吧,說不定對方不會因為我觀點不同而生氣和厭煩,或許他會耐心聽取我的意見,或許會引發不一樣的交流!
治療師:非常好,你能想到這一點說明你是個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的領悟力真棒!
小茜:還有,在咱們交換位置后,我覺得我按照你的意圖畫抽象畫時,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我愿意探索和表達,我是可以畫好的,這需要我首先要開放心態才行。
治療師:太棒了小茜,你能從我們的互動中領悟到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真為你開心!
小茜:這個繪畫過程真的很有趣,而且讓我學到很多交往方面的知識,比如不要預設對方的想法,先大膽嘗試,結果未必是我想的那樣糟糕。另外,只要我的心態是開放的,結果就會變得不一樣(小茜露出笑容)。
為了繼續強化這個治療效果,讓小茜能把領悟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發揮實際效用,我又引導小茜做了一個簡單的小結和復盤,對話如下:
治療師:哇,我很高興能看到你笑了,那么,如果讓你對自己說一句話的話,你想對自己說什么呢?

小茜:我想說,之前被同學欺負的事情都過去了,現在和新的同學相處時候我先不預設,先大膽嘗試,而且觀點不同不代表就會引發矛盾,不代表關系就會緊張。對方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只有在互動中才知道。
治療師:你的話讓我感到十分有力量,你變得勇敢了!
小茜:嗯,我對自己也有了些信心,謝謝您,梁醫生!
治療師:也謝謝你對我的信任,現在給作品起個名字吧。
小茜:就叫“所愿皆所成”吧。
三、治療思路
以上是我作為藝術治療師和小茜的一次藝術治療。回顧治療過程,起初小茜在創作中表現得很膽小謹慎,不敢主動帶領,但她內心很友善隨和,所以她愿意跟隨我的筆觸開始創作。也正是因為在慢慢跟隨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創作的快樂,漸漸地,她開始變得享受起來。這種放松的心態為小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作心境,最后我與她共同創作一個和諧的作品。這也表明,小茜在人際中如果遇到可以信任的伙伴,是可以懂得如何經營人際的。
隨后,我的治療思路就是繼續鞏固前面戰果的同時,幫助她建立友誼的人際交往技巧,以便獲得社會支持。經過幾次治療之后,小茜也如愿地交到了幾個好朋友,在學校遇到困難時,這些朋友都能對她進行有效陪伴,小茜也不再孤單,她的情緒問題得到了解決,整個人也變得開朗活潑起來。
四、反思
人際交往困難現象或許和個人經歷息息相關,人往往帶著之前的不良感受應對當下的生活,會不自覺認為過去的傷害在當下也會發生,會不加驗證地認為自己的想法對方也一定會有,并沿著這個想法去塑造自己的行為,這在心理學上叫“投射”。這屬于一種心理防御機制,而成長就是從撤回“投射”那一刻開始的,這也意味著個體已建立一個新的模式替代舊的模式。
藝術治療是可以幫助個體借助繪畫的作品進行思考、覺察、轉化,從而撤回“投射”的有效方法,并且成效顯著。 它不受語言能力、文化程度限制,任何人都能參與。同時,繪畫的過程讓個體以非語言形式釋放情緒,避免直面問題所帶來的心靈痛苦。所以,藝術治療宛如心靈的隱秘通道,引領人穿越心靈的黑暗,通過色彩、線條與形態構成畫面的創作重塑內心秩序,讓破碎的靈魂在創作中尋得慰藉與獲得重生,最終擁抱完整而鮮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