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快車
左讀范文
我的家鄉
汪曾祺
我的家鄉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我小時候常常到運河堤上去玩。我讀的小學的西面是一片菜園,穿過菜園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媽的家,出門西望,就看見爬上河堤的石級。運河是一條“懸河”,河底比東堤下的地面高,據說河堤和墻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
我們看船。運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撐篙。弄船的脫光了上身,使勁把篙子梢頭頂上肩窩處,在船側窄窄的舷板上,從船頭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著篙子走回船頭,欻的一聲把篙子投進水里,扎到河底,又頂著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復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長而極粗,篙頭如飯碗大,有鋒利的鐵尖。使篙的通常是兩個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時只一個人,在一邊。這條船的水程,實際上是他們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種船多是重載,船幫吃水甚低,幾乎要漫到船上來。這些撐篙男人都極精壯,渾身作古銅色。他們是不說話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為長年注視著流動的水,故目光清明堅定。
看打魚。在運河里打魚的多用魚鷹。一般都是兩條船,一船八只魚鷹。有時也會有三條、四條,排成陣勢。魚鷹棲在木架上,精神抖擻,如同臨戰狀態。打魚人把篙子一揮,這些魚鷹就劈劈啪啪,紛紛躍進水里。只見它們一個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條鱖魚上來——魚鷹似乎專逮鱖魚。打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的箍,把鱖魚扔進船里,獎給它一條小魚,它就高高興興,心甘情愿地轉身又跳進水里去了。有時兩只魚鷹合力抬起一條大鱖魚上來,鱖魚還在掙蹦,打魚人已經一手撈住了。這條鱖魚夠四斤!這真是一個熱鬧場面。看打魚的,魚鷹都很興奮激動,倒是打魚人顯得十分冷靜,不動聲色。
我們有時到西堤去玩。我們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邊,很奇怪,我竟沒有在湖上坐過一次船。湖西是還有一些村鎮的。我知道一個地名,菱塘橋,想必是個大鎮子。我喜歡菱塘橋這個地名,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橋是什么樣子。湖東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東大街上,那幾天就不斷有成隊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過。牛過后,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聽說是湖西涼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會消除勞乏,恢復健壯。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綠碧綠的茭草。
(選自《汪曾祺散文》,有刪節)
亮點借鑒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寫景的要點不在于把景物描寫得如拍攝出來一般逼真,文學不是再現,而是表現。汪曾祺筆下的景也是表現之景:
1.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景相結合。汪曾祺的作品關注的是人,他總是注意到善與美的人情。撐船的生活很艱難,但作者忽然筆鋒一轉,寫撐篙男人“因為長年注視著流動的水,故目光清明堅定”。這些為生活勞碌的人,從未因艱辛而苦惱或抱怨,而是踏踏實實、從從容容地過好當下的生活。
2.寫景重在精神。寫精神可以適當使用寫作技巧。比如作者寫魚鷹捕魚的過程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如“魚鷹棲在木架上,精神抖擻,如同臨戰狀態”,作者不僅用連續的動作描寫,寫出魚鷹捕魚的熟練,更充分發揮想象力,把魚鷹想象成一只只捕魚的戰士,彰顯盎然童趣。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忽然寫打魚人不動聲色,用了反襯的手法,短短一句就寫出了打魚人的沉穩老練。
3.虛實結合。寫景重在寫虛,引發讀者的想象。作者寫耕牛歇伏,沒有停在對牛的描寫上,而是寫由耕牛生發的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綠碧綠的茭草”,一下將畫面賦予了詩意。
右寫作文
我的家鄉
張子杰
我喜歡緩慢地拍打著生活的節拍,聽時鐘慢慢走。都說家鄉如母親,是母親教會了我如何生活。
我的家鄉傍著長江。沿著江邊石階上山,路過一條鋪著青石板路的小鎮,再上彎彎繞繞的石階,出了鎮,會看到一條馬路,在馬路的拐彎處有一棟獨立的樓房,那就是我家。
石板路年久失修,盡是坑洼凹凸的歲月痕跡。無數人踏過,才有這般質地。破舊的木板門上用粉筆寫著“售賣日用品”,有的人家在門口掛了幾件衣服,兩只雞懶洋洋地散步啄食,牛奶擔子盛著雪白的鮮奶,挑擔的人吆喝著,等候著拿盆買奶的居民。還有兩位老人常坐在街頭小板凳上聊天。我上學要踏過這條青石板鋪成的路,它像一位長輩見證了如我一樣的許多孩子的喜悅和憂愁。比如,今天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或成績創了新高,會胃口大開,抓著零錢走到一個燒著炭烤燒餅的大烤筒旁,來一塊咸甜燒餅。冬天出爐的燒餅涌出一片白色的霧氣,蒸騰起生活的煙火氣。
通過巷子拐兩個彎,有一個菜市場。兒時我常隨母親在菜市場買菜。穿越好幾條橫七豎八的巷子,有一個賣黃鱔的人,終日坐在小木凳上,神情專注,手一抬,一放,一條黃鱔已被釘在了木板上。即便只是路過,也會被他麻利迅捷的動作吸引。日影從面前的木板移到他的背部,逐漸藏匿起來。小時候以為,人不換,景不移,年年歲歲久不變。
一個“棒棒”用瘦而強健的肩膀擔著一口大箱子,走到路的盡頭,踏上了高高的石梯。小時候,我常常站在高高的崖壁圍欄處,眺望江心小洲。飛得高高的風箏與我同樣高,一只大雁風箏在朝天門碼頭的頂上盤旋著。
小時候的渴望,就是生活能如風箏般自在。這自在的途徑來源于想象。
在渝中區東水門對岸,有一處巴渝名景,曰“龍門皓月”。長長的石梁如一條龍臥于江中,距江岸不遠。月色下,石梁與月影交相輝映,若龍戲月。我常常想象,這有龍鎮守的地方,小孩子們從岸邊攀著鎖攬踏上龍的背脊,和著這輪圓月,或許可以到另一個童話世界。
少有幻想的老人眼里填滿了回憶。他們喜歡寧靜的月夜,在石梁旁聆聽江聲浩蕩,想著父輩給自己講述的發生在江畔的江湖故事,歷數歲月滄桑。
或許有一天,我也不再幻想,但我會一直懷念這充滿幻想的青春年紀。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點評
本文使用的是散文化結構,一條主線貫串童年記憶中的風景。但小作者的書寫并不停留在對風景的寫實,而是關注風景所承載的精神情感。寫燒餅和牛奶,寫的是煙火氣,觀察賣黃鱔的人,關注的是小鎮生活的寧靜。“龍門皓月”見證的是童年的美好幻想。小作者的筆觸靈動,作文充滿奇思妙想,讓讀者有舒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