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陶修復是一項重要的文物保護工作,其目的是恢復破損傷殘陶器的本來面貌,并研究其背后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在遵循文物保護原則的前提下,文章主要對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陶瓷修復實訓室館藏唐代蓮花紋瓦當殘片修復的過程進行闡述,以期為我國古代陶器的修復和保護提供一些實踐經驗與建議。
關鍵詞:文物保護;古陶;修復技術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12
我國陶瓷有著長達萬年的連續不斷的歷史,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承載著非常豐富的科學價值與藝術內涵。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寫道,“水火既濟而土合”,這是對陶器工藝技術的高度概括。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新石器時代。時至今日,陶瓷這一大家族仍對我們的社會產生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自然環境的變遷與人類活動的影響,目前能完好保存下來的陶器并不多見,以至于后人無法全面地認識其本來面貌。要研究陶器這一古代先人的智慧結晶,深挖其背后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首先就要對這些破損的陶器進行科學的修復與高技術的保護。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將這些古老燦爛的文明長期傳承下去,以供后人參考。現以唐代蓮花紋瓦當(下文簡稱“蓮花紋瓦當”)修復為例,從修復技術方面展開論述,淺談筆者對于古陶修復技術的理解,以期為我國古代陶器的修復與保護提供一些經驗和建議。
1 修復方案的制定
1.1 修復理念
文物修復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旨在保護和恢復歷史文物的原始風貌和價值。在文物修復的過程中,首先要制定合理科學的修復方案。在修復方案中要體現使用何種修復方法、何種修復材料,以及要達到的修復目標。修復方案的制定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可識別性原則和可逆性原則。我們要尊重文物的原始狀態以及其上的歷史信息,不要隨意改變文物的風格與年代特征,修復后的文物也要能讓學者或觀眾看出修復部位和修復時使用的材料。技術要有可逆性,以便后續能方便地去除修復部位,謹慎使用永久性的黏結劑。同時,要對修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不良因素做出預判,科學設計出嚴謹的修復程序,盡最大可能做到“胸有成竹”。
1.2 修復前的器物概述與病害描述(圖1)
蓮花紋瓦當是一種古代建筑材料,用于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具有保護木制飛檐、美化屋面輪廓及對融雪雨水進行導流的作用。蓮花紋瓦當的形狀為圓形,直徑為13.5厘米。其表面裝飾著蓮花圖案,邊緣寬平。內圓飾浮雕八瓣蓮花紋,蓮瓣圓潤飽滿,中間為同心圓的蓮蓬,內有突出的7顆蓮子,蓮花瓣之間有由凸起的直線與倒三角組成的界墻,這是唐代蓮花浮雕瓦當的典型樣式。蓮花的花瓣、蓮蓬等細節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展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蓮花紋瓦當的用料、造型、生產工藝比較普通。通過研究此蓮花紋瓦當,可以了解唐代建筑的發展歷程和建筑技術水平,也能反映當時中原文化與其他地區佛教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按照《WW/T 0056-2014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陶質文物》標準,從文物病害的屬性分類來看,此蓮花紋瓦當的病害共有物理性病害和化學性病害兩種。蓮花紋瓦當缺失較大,占總體近50%,重360.7克。上有5朵花瓣,蓮蓬完整。其表面附著有大面積泥沙沉積物,邊緣磕碰殘損,背面凹凸不平,有三道較深的凹痕。經200倍電子顯微鏡觀察器物,還能看到黃白色硬結物,表面有風化現象,推測損壞原因是在器物使用過程中或經埋藏產生的。從陶質文物病害活動性質來看,蓮花瓦當的病害均為穩定病害,未見活動性病害。從斷裂面和周圍磕碰的損傷能看到此器物屬于富含氧化鐵的灰陶材質。此蓮花紋瓦當的病害嚴重影響文物的完整性,使其不適合展覽展示和長期保存,影響文物的藝術欣賞價值。
1.3 修復計劃的制定
按照《WW/T 0023-2010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范》、《WW/T 0022—2010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范》,對蓮花紋瓦當進行病害評估、保護修復。對蓮花瓦當進行取樣留存、清洗,對缺失部位進行石膏補配造型、仿色、做舊,恢復完整外貌。依據現存蓮花紋瓦當,使用造型油泥對現存部位進行復制做模,用石膏對缺失部位進行補配。干燥后打磨補配部位,使其外觀與原器物相容相近。對缺失補配部位進行適當的仿色、做舊處理。修復前后要做好記錄繪圖和拍照工作,做到修舊如舊。選擇穩定性、相容性、可逆性好的修復材料。在修復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好原器物的本體,不要讓其受到損傷。
2 修復過程
2.1 清洗
在陶器的修復中,常用到的清理工具有軟毛刷、牙刷、硬棕毛刷、脫脂棉球、竹簽、手術刀等。清洗液通常使用純凈水、5%草酸溶液等。經過前期細致的觀察發現,蓮花紋瓦當表面并無可溶鹽類析出和生物病害,只有附著的泥沙及硬結物,因此并不需要進行脫鹽處理。附著的泥沙與硬結物屬于穩定病害,并不會對器物造成進一步的損傷,反而可以為蓮花紋瓦當增添一種歷經歲月的古樸滄桑感,因此筆者決定予以保留,只用軟毛刷筆輕輕刷去瓦當表面附著的浮塵即可。但對于殘缺斷裂面,需要認真清理,因為斷裂面的干凈與否,直接影響著下一步的補缺。先使用軟毛刷筆刷去斷裂面的灰塵,然后使用硬棕毛刷施加適當的力度再次清理,最后使用脫脂棉球蘸純凈水對斷裂面進行反復蘸洗,直到洗不出來黃色污垢為止,自然晾干。
2.2 補缺(圖2)
陶器的補缺材料眾多,如石膏粉、環氧樹脂、環氧樹脂調配滑石粉的環氧面團、白水泥等,不同的補缺材料補配后的質感和效果也不相同。甚至還出現了對文物進行3D掃描后直接打印出殘缺部位的新材料。對于蓮花紋瓦當,經科學評估后,筆者認為應當使用石膏補配。首先,缺失部位面積太大,若使用環氧類材料補配,使用量較大,這會導致環氧補缺材料體積過大,固化時間不均勻,往往會出現外部固化而內部柔軟的現象;其次,環氧類材料固化后硬度過大,對于致密的瓷器補缺來說剛剛好,但是對于陶器這種疏松多孔、密度小的材質來說,固化后的石膏材料與陶器有著更好的相容性,石膏也是大多數陶瓷文物修復師的常用材料;最后,石膏材質易打磨,補配好的位置必定會與原器物有差異,使用砂紙打磨時間短,大大降低了原器物受傷害的概率。
確定了補缺的材料后,就該進行補配部位的造型制作,這里筆者使用翻模造型法。要想使修復后的部位與原器物別無二致,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原器物表面進行翻模。翻模常用的材料有硅膠、牙科蠟片、石膏、油泥和樹脂等。硅膠的柔韌性好、流動性強,能夠完美地貼合待復制的器物表面,甚至能復制出頭發絲般細致的紋理。但因制定修復方案時確定要保留蓮花紋瓦當表面的泥沙附著物,因此本次不使用硅膠翻模,因為固化后的硅膠會將泥沙粘下來,并且會留下硅油痕跡,損傷蓮花紋瓦當陶胎本體。牙科蠟片使用方法便捷,使用熱風槍稍稍加熱,即可使其軟化變形貼合器物表面,但其僅適合小面積的補缺造型。石膏和樹脂類材料固化后材料強度大,韌性不足,不會產生任何變形,僅適合有大弧度表面器物的翻模,如碗、盤、瓶等。綜上考慮,筆者選擇使用油泥進行翻模造型,因為本次需要制作的是一種類似嵌合式的模具,油泥固化后可以大力掰開,留出一定的間隙,能將器物安全取出后再按壓回去,保持造型大體不變。
根據補缺部位的大小,筆者選擇使用2片油泥作為本次翻模的模具原材料。準備一盆6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將油泥浸入水中60秒,待油泥軟化后取出。將2片油泥疊放擠壓,成為一個整體,隨后擦干油泥表面的水分,將油泥用適當的力按壓在蓮花紋瓦當的花紋面,用手指戳壓蓮花瓣的間隙,確保將紋飾完美復制下來,最后將油泥按壓覆蓋在瓦當的邊沿位置,以確保灌注石膏時不會流出。待油泥模具冷卻變硬后,緩緩將模具從器物上取下。檢查模具,清理表面污漬。將脫模劑均勻地涂抹在模具的內表面,翻轉模具,使其完美扣合在待補缺的位置。注意將模具與器物接縫處按壓緊實,防止稍后灌注石膏漏液。將器物與模具整體放置平整,接下來取適當的石膏粉,在橡膠碗中加水按照正確比例調制,把調好的石膏倒入模具中,靜待固化干燥。固化大約半小時,完全硬化大概2小時。2小時后將模具緩慢取下,用手術刀和砂紙修整補配部位和原器物的接合面,讓其平整。待其完全干燥后才可進行著色步驟,自然條件下干燥可能需要一天的時間,也可以使用熱風槍來加速這一過程。
2.3 作色與做舊
作色與做舊是修復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眾多文物修復工作者公認的最難的一道工序。作色需要文物工作者有一定的美術基本功,同時還要有最基本的辨認顏色的能力。作色是一種特殊的繪畫,它決不允許修復者獨自創作,只能根據器物本身的顏色進行模仿參考。對于此件蓮花紋瓦當,首先筆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判斷其屬于單色灰陶,發色原理是富含氧化鐵的陶土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表面還有土黃色的泥沙硬結物,這是在土中隨著歲月的流逝,受到土和水的共同侵蝕留下的顏色。這種顏色與器物本身的灰陶顏色交替出現,不均勻地分布在器物的表面,產生了“舊”的感覺。此外還有一些少量的灰白色硬結物浮于表面。所以我們在作色時,不能忽略這一點。照此判斷,在作色時要分層進行,立體作色。作色的順序是灰陶色—土黃色—灰白色。
有了以上對于器物顏色的具體認知后,就可以進行下一步:調色。顏料的選擇非常關鍵,常見的有機顏料,是提取自植物或動物的汁液;無機顏料是取自具有天然色彩的礦石,經細膩研磨過篩而制成的。此外,還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顏料—丙烯顏料,也是在古陶修復中常使用的顏料。丙烯顏料色彩鮮艷、飽和度高,理論上僅使用五種顏色(白色、湖藍、玫瑰紅、檸檬黃、黑)就可以調制出任何需要的顏色(簡稱“WCMYK五維調色法”,楊柳先生首創)。丙烯顏料還具有速干、穩定性強、與石膏相容性好等特點。本次對蓮花紋瓦當的補配選擇使用丙烯顏料。
在調色方法的選擇上,筆者使用WCMYK五維調色法,此方法符合色彩科學原理,可滿足文物修復工作的需要。調色操作時,調出的顏色要比原器物的本色略淺,在涂抹顏色時要遵循“少量多次”的操作原則。例如先涂抹灰陶色,可以涂抹三至五遍以上,這樣調出的略淺的顏色經過多次的疊加,就與器物原色一致,并且“少量多次”的涂抹能使顏色更為均勻,遠比涂抹一遍的效果要自然。在做完底色的灰陶色后,接下來要對器物進行做舊處理,即涂抹土黃色。這種土黃色并不是簡單調制土黃色就可以,而是要做出具有泥土顆粒質感的三維立體顏色。筆者選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出土的墓磚夾縫中的黃色泥沙土,經研磨過篩后,與剛剛調制剩余的灰陶色丙烯顏料混合成顏料泥漿,使用經磨毛處理過的毛刷,凌亂不規律地點涂在灰陶底色上,最后捏一些黃色泥沙土撒在器物表面,待其干燥即可。由于丙烯顏料具有牢固的附著力,干燥后的泥土可以很好地附著在做舊部位,仔細觀察也難以辨別其與真正硬結物的區別。原器物與補配區域的接縫處要妥善處理,使顏色過渡自然。最后觀察原器物蓮花的花瓣位置泥土附著物較少,可能是其凸起的結構造成該部位與其他物體接觸較多,為保證補配部位與原器物的一致性,筆者使用硬毛刷將補配部位蓮花花瓣處的泥土刷掉,最終使補配部位與原器物一致。因為文物修復需要遵循可識別原則,對補配部位的背部,筆者做了留白處理(圖3)。
3 結語
本文主要是對蓮花紋瓦當進行修復研究,從前期科學設計修復方案,到與具體的實際操作相結合,對此類文物做出了較好的修復展示,為古代陶器的修復和保護提供一些實踐經驗與建議。
本次修復工作按照修復計劃執行,蓮花紋瓦當修復后重量為527.1克,經過修復后達到了預期目標,可以滿足研究、展覽等需要,提高了原器物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器物的原始風貌,造型與紋飾無不體現出唐代藝術的莊重與大氣。蓮花紋瓦當的藝術風格與唐代的整體藝術風格一致契合,是唐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唐代的藝術與審美觀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幫助考古學者確定古建筑年代與歷史背景。
修復時,筆者針對蓮花紋瓦當的病害對癥下藥,針對具體問題設計科學的修復方案,選擇適合的修復材料。蓮花紋瓦當背部未做作色和做舊處理,做到新舊區分的可識別性。使用的石膏補配材料也可以輕易地從補配部位取下,具有可再處理性。
最后為該件文物定制單獨的防震緩沖包裝,在文物專用儲藏柜保存。每隔兩個月檢查修復部位的變化情況。必要時使用干燥純棉軟布擦拭,遠離化學物品。在18~25 ℃、50%~65%濕度環境中保存,在18~25 ℃、55%~60%濕度環境中展出。
陶器,作為人類歷史的見證與人類文明的結晶,它承載著古代先人的智慧。陶器的修復更是傾注著廣大文物修復者的技藝與耐心。然而,修復工作并不是終點,我們要更加地珍惜這些珍貴的文物,加強對它們的保護和研究,讓它們繼續在歷史中閃耀。讓我們廣大修復者共同努力,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柳.文物保護修復調色原理、材料淺析[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4(S2):13-15.
[2]李家治.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