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作為收藏和研究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機構,在展示出土文物的同時,也十分注重運營發展中留下的珍貴文獻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保護和整理無疑為博物館學術科研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文章對四川博物院藏珍貴文獻資料的整理、分類、統計、歸檔、研究進行分析,希望得到同行指正。
關鍵詞:博物館;文獻資料;整理;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6.018
1 文獻資料整理的價值和意義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它們是對歷史的見證與回顧。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機構,具有收藏與研究、保護與保存、展覽與展示、教育與傳播、文化與交流、社會與服務的主要職能,博物館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歷年來,博物館非常重視自身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文獻資料,如業務發展、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服務、運營管理、基本建設等,特別是部分珍貴文獻資料,如考古發掘、考古調查手稿、影像制品等,這些是文物資料的組成部分①,能夠補充和完善展覽內容,推動和宣傳社會主義教育,開展和促進學術文化交流,同時也對提高博物館科研水平、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文獻資料具有歷史的視野、開放的意識結構,是推動博物館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的奠基石。
對于文獻資料的整理,歐美博物館起步較早,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關于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可移動文化財產包括了文字記錄、地圖及其他制圖材料、照片、攝影電影膠片、錄音等,也包含具有特殊意義的手稿、古版本書、古籍抄本、書籍、文件或出版物②。當前,四川博物院有著非常完善的文獻資料管理經驗,每一件藏品來源、相關資料等都會有專人進行搜集、整理并研究。以2015年四川博物院與卡地亞典藏聯合舉辦的“藝境天工—中西方珍寶藝術展”為例,該展覽不僅展出了稀世珍寶和珍貴文物,還展出了卡地亞典藏的100多年前早期制作的各種藝術品的材料清單、設計初稿、財務憑證,以及定制這些藝術品的王室成員的相關資料等,這些藏品和藏品背后的制作過程、流傳故事使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展覽內容和藏品本身,極大地豐富了展覽主題,也大大增強了展出效果,充分體現了文獻資料整理的價值所在。
國內很多省級博物館也開展了文獻資料整理與保護工作。南京博物院圖書館就從院藏資料中整理出大量膠片、錄像帶、光盤等影像資料,并且早在多年前就開展了影像資料的數字化保護。南京博物院圖書館將院內保存的珍貴膠片、錄像帶、DV卡帶、光盤進行了數字化采集、加工、整理,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各類載體上的影像類資源轉化為數字信息,實現了統一數字存儲、管理和資源共享利用。故宮博物院以1949年至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的文物入藏史為主線,從現有檔案入手,在保護紙質檔案的同時,將保存的2萬余張文物入藏檔案進行整理、分類、掃描、備案,建立了《故宮博物院入藏檔案數據信息庫》,梳理院史,并進行分析和系統研究③。
在博物館發展過程中,文獻資料日益增加,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散亂、分類不科學、查找不快捷、未系統全面整理,也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等現象,這大大影響了文獻資料的保護和利用。根據全國博物館定級和運行評估的要求,博物館須及時更新和充實檔案信息,并對完善藏品信息和檔案建設設置對應的分值。由此可見,文獻資料的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四川博物院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實踐
2.1 歷史背景
四川博物院歷經80余年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是我國早期博物館之一,在我國博物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先后經歷了多次更名、遷址。四川博物院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才輩出,有知名館長、專家、學者、藝術家等,如馮漢驥、徐中舒、童恩正、于豪亮、劉志遠、王家祐、李復華,以及藝術家謝無量、趙蘊玉、任義伯、趙樹桐、何哲生等,他們的工作筆記、陳展大綱、考古發掘及考古調查過程中的手稿、照片、底片、珍貴拓片、書畫作品等都是文物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彰顯了在文博戰線上奮斗的老一輩工作者們,為推動文博事業發展所傾注的心血與取得的辛勤成果。記錄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四川博物院發展的歷史,是難得的寶貴資料。隨著四川博物院新館的開放和相關專業人員的退休,很多參與20世紀重要發掘、考古調查的當事人也年事已高,盡快對這些珍貴文獻資料進行搶救性整理、研究和利用,無疑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能豐富文物藏品內涵,更能推動博物館各項事業的發展。四川博物院歷來重視檔案收集與整理工作:一是在文物征集、捐贈、移交、接收的過程中注意收集文物背后的相關信息,包括文物來源、流傳經過、創作過程等,這些都在藏品檔案中有詳細記錄;對考古發掘的文物,除了完整科學地記錄出土文物本身外,也用文字和圖片清楚地記載了當時考古發掘的全過程;對各地地面文物、地下文物調查,也有完整的拍攝和文字記錄檔案。二是重視博物館發展史料的保存,早在建館初期,歷史研究部便設置專人專崗,收集博物館不同時期里的各項業務工作中積累的文獻資料,包括每一件文物的入藏故事,如張大千書畫作品的接收、捐贈有著詳細記錄,其中包括當事專家的工作記錄和回憶記錄等。
2.2 基本情況及做法
由于歷史因素和場地限制,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文獻資料長期未進行整理,存在著積塵、分散、雜亂、破損、發霉、粘連、蟲蛀等現象,一些影像資料還出現了泛黃、殘缺、卷曲、污損、霉斑、褪色等情況,這就需要在整理的同時,對其進行基本保護。首先采用硫酰氟藥劑局部單獨密閉熏蒸,進行獨立密封熏蒸治理,殺滅熏蒸范圍內的所有害蟲和霉菌微生物。同時使用季銨鹽類和高效生物菊酯類藥劑,用滯留噴灑和超低量霧化的方法對熏蒸治理以外的庫房環境空間、地面、角落、頂棚、管線、柜架、設備等表面、縫隙進行消毒和消殺防治,待熏蒸周期結束后進行散氣和驗收。此外,灰塵對文獻資料的影響不容小覷,特別是紙質文獻,其中的鐵、銅等金屬離子在紙張纖維素的水解氧化中起著催化作用,會發生化學反應,降低紙張纖維素,引起紙張變脆、泛黃、褪色、破損。基本的干式清潔是一個安全且常用的有效方法,須建立清潔工作區、登記文獻原架位置后下架,對文獻資料進行外觀除塵,同時評估、分類并記錄其保存現狀。庫房的建設和管理需考慮恒溫恒濕、光照等因素,對紙質文獻應避免酸性環境的生成和防止光化學反應的產生。對影像類文獻資料控制好溫度和濕度,避免光照,采用無酸密封套、檔案材料盒進行存放,對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
四川博物院館藏文獻資料從內容上可分為文物考古類、人物類、新聞圖片類、陳列展覽類及其他類,包含了古代、民國、紅軍長征、川陜革命根據地、社會主義建設等各時間段。從材質上可分為紙質類和影像類資料,其中紙質類包括考古發掘手稿、繪圖、探方日記、工作筆記、考古調查記錄、陳列大綱手稿、拓印文本、書畫作品、油印資料等,影像類包括照片和底片,底片大多為20世紀的老式膠片。從保存現狀評估來看,分為重度損壞、中度損壞和輕度損壞,對于不同的等級有著不同的保護和修復建議。由于文獻資料的分散和不同程度的破損,給整理工作帶來難度。以文物考古類資料為例,20世紀50年代的四川博物院是集發掘與展示于一體的單位,考古工作者長期進行田野考古,扎根發掘現場,用照片和文字記錄各個墓葬、遺址發掘的整個過程。為了保證文獻資料的學術性、邏輯性、嚴謹性、科學性,在整理的過程中邀請專家進行識別、辨別、鑒別,通過訪問當事人的方式收集相關資料,不斷補充和完善檔案信息,確保整理分類的準確性。
對文物考古類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分類,采用“時間軸法”“地域法”和“主題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首先是“主題法”,根據具體內容進行分類,如墓葬發掘、窯址遺址、考古調查(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陳列展覽、文物征集(捐贈)等,隨后以主題創建母文件夾,標注名稱,如昭化寶輪院船棺葬戰國墓,名稱包含了時間、地點和主題,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其次通過“時間軸法”,以時間為主線進行排序和整理,根據發掘時間、拍攝時間以及整個發掘過程進行排序和編號,在Excel中根據信息內容創建表格。這種辦法也適用于整理完成后的數據統計和研究,按照時間順序,將掌握的信息和研究成果等內容添加進“時間軸”,便于理清思路,對后續研究有個清晰的框架。最后是“地域法”,以地名為主要內容的一種創建方式,如一些地區的地面文物的調查,像江油地區文物調查、合川地區文物調查等。20世紀50年代,專家在全國各地開展調查,留下了詳細的地面文物調查和地下文物調查(含化石類文物)文獻資料,以地點命名創建子目錄是快捷查找的一種方式。
在文獻資料的整理過程中,應梳理重要信息,記錄整理筆記;實地開展調查和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歷史現狀和情況;訪問當事人,邀請專家進行辨識和考證;深入研究,尋找事實,根據信息進行描述,確保準確性等。除上述各種方式外,還要根據不同材質分類整理,印刷品類資料如圖書、期刊、資料、講義等,在圖書館集群管理系統上進行分類編目,納入館藏圖書,上架,供院內專家學者查閱;對影像照片、底片類資料,進行清點、識別、分類,根據類別、名稱、時代、拍攝時間、拍攝者、主題、內容、現狀、編號等進行建檔和備份;對手稿類資料進行信息著錄,由于很多手稿出現褪色、模糊不清的情況,因此完善數字化信息尤為重要。
關于文獻資料的數字化,可根據不同的材質進行電子掃描,可采用RGB全彩模式進行掃描,對20世紀的黑膠底片可用專門的底片掃描儀。當底片小于等于120 mm時,掃描分辨率應不小于2400 dpi;當底片大于120 mm時,掃描分辨率應不小于1200 dpi。圖像可存為JPEG格式,掃描后圖像文件名稱與底片檔案的內容及編號保持一致。
文獻資料的統計包括數據收集、整理、匯總和分析。整理越系統越全面,收集的數據越真實越準確。數據匯總可通過表格、圖表等形式體現,以便于掌握特征和規律,有利于下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在統計時,可按不同的類別進行,如根據主題進行統計,可以看到墓葬發掘類、考古調查類、文物器物類、文物征集類、陳列展覽類、遺址窯址類等各類別數據;按材質進行統計,則可以知道紙質類資料、照片、底片、書畫作品、油印等不同類別的數據;按破損程度分類,可以看到重度破損、中度破損、輕度破損的數據。按不同類別進行統計,有利于摸清家底和尋找不同的研究方法及途徑。按照歸檔文件整理規則進行建檔和備份,應遵循文獻資料檔案便于查找和利用的原則。按主題、材質建檔,再以時間、地點細化分類,裝置不同的檔案柜,裝盒、編號,以便查找。可以利用移動硬盤或U盤進行文獻資料的備份,或上傳至專門的圖書文獻資料管理系統進行備份。
通過整理的考古發掘資料可以發現,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老一輩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現場對墓葬全貌、周邊環境包括土壤、卵石、河流、方位等,按照不同角度進行拍攝和記錄,分析和研究地形,并記錄整個發掘過程,如擴方、測定方格網、測定中垂線、對文化層進行分析,記錄隨葬器物的高度、大小、花紋、樣式及器物分布情況,繪制平面圖,分析墓葬群之間的排列關系等。在此過程中,將墓室清理前后進行對比、不同墓葬之間進行對比、不同隨葬品進行對比,以及判斷墓葬群或遺址是否有重疊關系,有助于判斷年代、分析墓葬關系、墓主地位和墓葬形式。另外一部分資料是:考古工作者在長年累月的田野考古中將工作和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與當地群眾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照片和探方日記記錄了當時發掘背后的故事,如巫山大溪遺址的發掘,有四川大學的學生在考古工地實習,他們吃飯、讀報、讀郵件的生活片段以及在烈日下辛苦勞動的場景都用照片記錄了下來;還留存了春節前夕工作結束時,他們向大溪公社黨委送去致謝信等珍貴影像資料。經過專家的辨識和考證,發現參與考古發掘的人員大多是赫赫有名的考古學家,他們的工作照片、日記和發掘報告手稿都是當時發掘簡報里沒有呈現的,這些可以為院史陳列和文物講解提供豐富的資料來源,且有一些珍貴手稿記錄了他們當時的靈感、想法和學術研究,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此外,還發現當時因媒體和網絡并未普及,為了加強宣傳,曾邀請群眾到考古發掘現場參觀,讓大家真實感受一件件文物的出土過程。如1955年匡遠瀅主持發掘新繁縣清白鄉漢墓,付漢良記錄拍攝了群眾參觀工地現場以及負責人現場檢查工作等照片,這些重要發現是值得公布和研究探討的。
3 整理文獻資料的研究和探索
通過整理,可以看到現階段對老資料重視程度不夠,保護和管理體系不夠成熟,對難以辨識的資料技術難點還需突破,需要建立和完善利用和研究的平臺。本文對文獻資料的整理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3.1 文獻資料管理制度的健全
博物館文獻資料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建立安全、固定、專用、適用的庫房和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不同材質的文獻資料應采用不同的儲藏柜,以便于管理和保護。對于紙質文獻的保存,應加強對溫度、濕度、光照、昆蟲微生物等因素的管控;對影像類資料,應控制好光照、溫濕度、空氣污染物、微生物等因素。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對文獻資料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提升其業務水平。學習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等,清楚檔案管理流程,具有軟件管理的應用能力,嚴格出入庫制度,確保文獻資料安全有序的管理。
3.2 文獻資料數字化建設的完善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發現,完善數字化管理流程,利用計算機技術,把館藏文獻資料以文字、圖像、圖形、音頻、視頻等形式④,準確、多角度進行儲存和備份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采用手工著錄、電子化掃描的方式儲存到光盤、磁盤、移動硬盤等,達到永久保存的目的。數字化建設在保護原始資料、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知識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獻資料數字化是資源共享的前提,能持續為專家學者所用,發揮文獻資料的最大價值。
3.3 文獻資料共享平臺的打造
現在的一些圖創系統存在著類別不夠豐富的問題,只包含了圖書、期刊、古籍的共享,且內容都是一些基礎信息。一些地區對文獻資料重視程度不夠、創新思路不足,僅僅是將資料數字化備份在移動硬盤供本單位內部所用,沒有充分發揮這些資料的最大價值。按照數字資產標準總則,制定數字資源資產管理辦法,可明確申請對象、辦理流程、收費標準、數據采集和管理、違規責任等,在保護數字資產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學術研究、陳列展覽、圖書出版、社教宣傳、文創產品開發等事業發展的需要。另外,很多共享平臺模糊識別和檢索系統尚不夠智能,可建立AI輔助的信息識別整理系統。
3.4 文獻資料納入藏品管理系統
重要的文獻資料是藏品的組成部分,它們是文物背后的支撐,記錄著文物的流傳過程。如何豐富博物館館藏文物,除了考古發掘、文物征集、個人捐贈等方式以外,應摸清自身家底,組織專家團隊進行鑒定、評估文物等級,完善文物申報流程,將一部分重要古籍、文獻資料納入博物館藏品管理系統,以增加博物館藏品數量,有利于豐富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
4 結語
本文以四川博物院文獻資料整理為例,對如何進行主題類文獻的整理、分類、統計、歸檔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具體做法和筆者的觀點。在整理過程中發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本文嘗試構建文博類文獻資源整理的框架,以期為博物館文獻資源整理與利用提供了一些新視覺。
注釋
①楊海峰.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中幾個問題的探討[C]//北京博物館學會.繼承·發展·保護·管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十年學術研討紀念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②呂軍.博物館藏品管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③王碩.故宮博物院文物入藏史(1949—2009)前期研究[C]//北京博物館學會.繼承·發展·保護·管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十年學術研討紀念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④楊華.博物館建設中藏品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初探[C]//北京博物館學會.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第四~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