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下灶村,這里是我的根,是承載著深厚家族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地方。我的祖先王艮在此創立了“泰州學派”,并留下了家規《孝悌箴》。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家族世代前行的道路,指引著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齊家。
“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悌為心,其理自識……”《孝悌箴》中字字句句,無不在強調孝悌的重要性。孝,是對父母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敬愛,是在他們年邁時的悉心照料,是日常相處中的噓寒問暖;悌,是對弟兄真誠的友愛,是在困難時刻的相互扶持,是面對利益時的相互謙讓。在這一箴規的熏陶下,我們的大家庭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富庶和睦,秩序井然,人丁興旺,家風昌盛。家族成員們謹遵教誨,以孝悌為本,無論是田間勞作時的互幫互助,還是逢年過節時的相聚一堂,都洋溢著濃濃的親情與溫暖。
我記事后,常聽到長輩說“莫讓銅勺柄變冷”。初聽這句話時,我還不太懂事,尚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隨著年歲的增長,當父輩們跟我反復講這句話時,我才逐漸知道了“銅勺柄不能冷”的真正內涵。
銅勺,這是過去家家戶戶常見的器具,用于舀湯、盛粥,由生銅澆鑄而成,再配上一個木柄。在日常生活里,我們手握銅勺柄使用時,那木柄隔絕了銅的冰冷,也傳遞著使用者手心的溫度。而長輩們所說的“莫讓銅勺柄變冷”,實則寓意深遠。一個大家庭共同生活,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圍坐在一起,家人之間的親情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熾熱而溫暖。不能因為生活中的瑣碎、矛盾,或是外界的誘惑、壓力,就讓這份珍貴的情感漸漸冷卻。即便子女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立業,不得不分居另起爐灶,也要做到分居不分心,人離心不離。這份溫暖,是一家人相處時的相親相愛;更是一種延伸到社會層面的大愛,表現為尊老愛幼,團結協作,愛國敬業,互幫互助。
我的愛人曾是一名軍人,身著戎裝,肩負著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作為軍嫂,我深深明白他身上的責任與擔當。為了讓他能心無旁騖地服役,我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在工作崗位上努力拼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一邊精心照顧家庭,從老人的衣食住行到孩子的學習成長,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我忘不了,夜晚孩子生病發燒,我獨自抱著孩子在醫院焦急地等待;更忘不了,節假日別人一家團聚,我只能通過電話與遠方的丈夫互訴思念。但我從未有過怨言,因為我知道,我的付出是為了讓他能安心守護祖國的邊疆。
在去部隊探親的日子里,我也將這份“莫讓銅勺柄變冷”的溫暖傳遞給更多人。部隊里,來自五湖四海的軍屬們相聚于此,大家有著共同的牽掛與堅守。一次深夜,一名從寧夏來部隊探親的家屬,因水土不服,身體突發不適,上吐下瀉。得知消息后,我沒有絲毫猶豫,披上外套,開車帶著她沖向醫院。在醫院里,我跑前跑后,掛號、繳費,陪著她做各項檢查,直到醫生說她并無大礙,我才松了一口氣。還有一次,愛人單位的一個戰士,家中突發急事,需要立刻趕回去,當時已是深夜,打車十分不便。我二話不說,連夜開車將他送到了火車站。看著他順利踏上回家的列車,我心中滿是欣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收獲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與真誠感謝。在這個小小的部隊家屬圈里,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莫讓銅勺柄變冷”的真諦,讓這份溫暖在家屬之間傳遞、延續。
“莫讓銅勺柄變冷”,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俗語,更是一種傳承千年的家族精神,一種融入血脈的價值追求。它時刻提醒著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生活多么忙碌,都要珍惜身邊的人,守護好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真情,讓社會這個大家庭充滿愛與關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份精神,言傳身教,讓它在下一代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都努力成為傳遞溫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份源于親情卻又超越親情的大愛。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