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家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習慣不好,寫作業(yè)拖拉,不好好吃飯就愛吃零食,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批評之后,孩子能收斂一兩天,但一旦放松要求,又會恢復原狀。我們也知道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重要,所以無論多忙,我和孩子爸爸總有一人陪伴著孩子,耐心引導他養(yǎng)成好習慣。可是孩子的好習慣卻總是培養(yǎng)不起來,我們該怎么做呢?
答:家長們?yōu)榱伺囵B(yǎng)孩子的好習慣,往往付出了很多心血,可為什么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參與的家庭成員較多。不同成員之間的教養(yǎng)理念、態(tài)度和行為常常難以統(tǒng)一。比如,祖父母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大相徑庭,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也可能有所不同。孩子很容易鉆這些不一致的空子。
二是把習慣培養(yǎng)當成口頭說教,忽視了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孩子出現(xiàn)的每一個問題行為背后,都隱藏著一項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技能,而這些技能正是習慣養(yǎng)成的有力支撐。例如,有些孩子缺乏耐心,想要什么東西就必須立刻得到,否則就撒潑打滾。對于這樣的行為,就需要專門訓練他們“等待”的心態(tài)和技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教導。
三是期待孩子做到完美,而不是“小步前行,及時反饋,形成正向感覺”。有時候并非孩子不想做好,而是他們的能力暫時還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強行施壓,不僅容易引發(fā)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還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四是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對“堅持”的堅持。每天完成一件事,積累起來就形成了固定習慣。如果這一過程涌入諸多的不確定因素,最該有的堅持卻總是因大人的忙而斷斷續(xù)續(xù),孩子的習慣自然難以養(yǎng)成。
可見,我們總是急于責怪孩子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抱怨孩子抵觸的情緒那么強,卻沒有意識到是家庭教育策略出了問題。
習慣是不斷重復的行為,這種不斷的重復疊加起來,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而然,要么一輩子受益無限,要么一輩子貽害無窮。有沒有一種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妙方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微習慣的培養(yǎng)。微習慣是隨時可做且毫不費力就能完成的小目標,即使事情多、壓力大、身體累,也能輕而易舉完成。
選擇適合孩子能力的微習慣。父母想培養(yǎng)孩子什么習慣,就把該習慣列成一張可以供日常打卡的清單,如讀書2頁,跳繩2分鐘,寫一句話日記等。這些目標足夠微小,孩子不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也不會給他們造成身體或心理負擔。當然,在培養(yǎng)微習慣時,同時進行的項目一般不宜超過3個,且總時長應控制在15分鐘以內。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卻有可能開啟孩子生命中真正的改變。
挖掘每個微習慣背后的內在價值。孩子每日堅持讀書5分鐘,核心目的并非僅僅是完成讀書時長任務,而是將書籍視作生活中親密無間的伙伴,在閱讀過程中感受知識的滋養(yǎng),拓寬視野并豐富內心世界。只有當孩子清晰地認識到每個微習慣背后所隱藏的深遠意義,他們才能從內心深處生發(fā)出堅持的動力,主動踐行這些微習慣。
將習慣培養(yǎng)納入生活的日程。在培養(yǎng)習慣的實踐過程中,存在時間和行為這兩種不同的切入方式。所謂時間方式,就是依據(jù)孩子日常的時間安排,選擇固定的時段來執(zhí)行習慣養(yǎng)成任務;而行為方式,則是結合孩子的日常行為活動,將習慣培養(yǎng)巧妙地嵌套其中。無論是采用哪種方式,關鍵在于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能夠挑選契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時間節(jié)點以及行為模式去完成任務,避免陷入機械執(zhí)行的困境。如早晨來不及閱讀,那就睡覺前補讀,孩子覺得舒服就行,但不可隨意中斷。每天睡覺前,可以引導孩子問問自己:“今天的微任務,我都做到了嗎?”通過這種自我反思與審視,幫助孩子不斷強化對習慣養(yǎng)成的認知,逐步將這些微習慣內化為自然而然的行為,從而在堅持中收獲成長與進步。
以回報機制提升孩子成就感。孩子完成任務,一定要建立回報機制,如獎勵一個蘋果,休息10分鐘等,有愉悅的心情才有動力去執(zhí)行。當然,這樣的獎勵不一定是好吃好喝的,有時得到家人的夸贊、習作發(fā)表等,都是比較正向的回報關聯(lián)。
追蹤完成情況。微習慣小到不可思議,簡單到不會失敗,唯一能打敗它的是“遺忘”。因此,父母要把任務清單寫出來或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每天堅持復盤,特別是“每日打卡”,哪怕只是在后面打個“√”,會讓孩子更容易記住。
微量開始,逐步拓展舒適區(qū)。微習慣不是為了縮小目標,而是通過微習慣的逐步建立,強化孩子的意志力。從最小的量開始,鼓勵孩子超額完成,上不封頂。如讀書不是真的每天只讀2頁,而是至少讀2頁,從而建立一種正向的循環(huán)。
最后需要日常留意孩子習慣養(yǎng)成標志,如孩子對于練字沒有抵觸情緒了;孩子讀的書越來越多了,非常認同“我喜歡讀書,是個小書蟲”這樣的身份;原來不能堅持的跳繩、在家晨讀已經(jīng)成了習慣,不再情緒化去做這件事了。恭喜你,孩子離自覺自控不遠了。
夏光清:江蘇省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