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里來了一位煩惱的年輕母親。她說,孩子快3歲了,語言發育早,小嘴巴叭叭講話很招人喜歡,還特別會察言觀色,家里家外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夸獎他。可是孩子特別任性,想要什么就必須買,玩手機也不放手,稍微不順他心意就躺在地上大聲哭。爺爺奶奶不覺得怎樣,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孩子現在這樣,真的只是不懂事嗎?
面對束手無策的家長,結合孩子的表現,我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讀。3歲左右是孩子人格獨立意識漸漸覺醒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在認知方面發展迅速,語言表達和思維發展也進入一個快速期,他會對周圍的一切都十分感興趣,探索欲和好奇心活躍,但同時對規則感模糊,一切以“我”為出發點,以“我”想怎么樣、得到控制權為樂。他們常用“不”“不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并且開始享受掌握自主權的快樂,有一種唯我獨尊的獲得感。如果此時家庭中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無條件的滿足、順從孩子,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這個世界的規則就該如此,不利于社會性發展。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應該及時建立規則感,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打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對于早慧聰明的孩子,更應該及時建立規則。
我女兒2歲時語言表達就已經非常好了,那時候我就有意識地培養她的規則意識。
有一次,到了晚餐時間孩子就是不吃飯,我叫了三次后告訴她:“你如果現在不吃飯,一會兒餓了,也不會有任何東西吃,只能喝水,你想好了嗎?”女兒想了想,看看她奶奶,然后說:“我不吃。”我知道孩子的小心思,她覺得奶奶爺爺是她的底氣。我強調了一下:“這件事媽媽說了算,誰說情也不好使。”到了晚上,女兒餓了,她可憐兮兮地摟著我的脖子說餓了,孩子爸爸也用心疼的眼神想讓我算了吧,孩子奶奶也過來摟著孫女說:“下次咱們聽話,到點吃飯,就這一次,奶奶給說個情兒。”我不為所動,嚴肅地說:“我之前強調過了,這件事誰來幫忙說話都不行。”
女兒看到真的沒有外援也就無計可施。過了一會兒,我拉著她的手,問她是不是餓了,知道錯哪里了嗎,她點點頭。我說:“媽媽理解你玩得高興,但是我們也要按時吃飯,該停止時就要放下玩具。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沒有規則,那做飯的人會不會感覺沒有被尊重呢?今天這是第一次,你承認了錯誤,所以媽媽還是決定原諒你了,以后一定要按時吃飯,不然真的要餓肚子的。”
看著女兒餓著的樣子,我也心疼,但我心里清楚,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必須要有長遠的考量。倘若從小就沒能給她立下規矩,她就會形成一種錯誤認知,覺得規則對自己而言毫無約束作用,這種想法一旦生根發芽,會逐漸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她日后面對各種事情的態度和行為。事后,我跟孩子奶奶解釋了不給她面子的原因,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一個有規則感的人才能自律,那將成為孩子難能可貴的品質。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最初依賴外部規則(即他律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和遵守主要基于外部權威的約束。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逐步發展,孩子們才會慢慢將外在規則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走向自律。
再說說來訪者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機,或者規定時間,到點準時收走手機,立好規矩哭鬧無效。同時要分散孩子注意力,多帶孩子讀書、講故事或畫畫、運動等。
對于家長咨詢的解決方案,我給出的建議是應該從整個家庭入手改變,家長要適時為孩子建立起明確的規則感,自身也要成為自律的典范。需要明確的是,規則的設立并非旨在控制孩子,而是在家長與孩子持續且良性的互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長此以往,孩子在規則的引導下,也將逐漸成長為一個具備責任感、自律性強的人。
劉學菊: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