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向往獨立,但有些時候思想難免偏激、片面,讓人隱隱擔憂。此時,親子陪伴成為剛需。有陪伴、有了解,孩子才有可能像風箏一樣既擁有自由翱翔的空間,又能在偏離航線時被適時拉回正軌。
女兒的學業很忙,我的工作也不輕松。育兒專家說,陪伴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相處的質量。如何在有限的時光里實現高質量陪伴?這成了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陪伴女兒順利走過青春期,我決定在家庭內部發起一個活動——青春夜話。我希望每天能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聊聊天。既拉近彼此距離,又增進相互了解,實現我們母女倆的共生共長。后來,看到《人民日報》有個“睡前聊一會兒”的欄目,就更覺得這樣的聊有價值也有意思。
聊點什么呢?高中孩子的學習節奏快、容量大、密度高,每天十幾個小時,多學科輪番“轟炸”,孩子壓力大。所以,每晚的母女對話,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避開課堂學習,不追問最近學了什么,也不提及考試成績,只想把她從題海里暫時撈出,喘一口氣,發一會兒呆,留一段白。
我希望聊的內容源于生活。詩和遠方固然美好,但熟悉的日常也藏著別樣風景。身為普通人,能在生活瑣事中,感受油鹽柴米的煙火氣息,體悟酸甜苦辣的人間百態,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才是至關重要的。
我期待我們的談話風格輕松有趣、俏皮幽默,不刻板、不做作。我們可以一起歡笑、一起嬉鬧,可以談古論今,可以各抒己見,可以意猶未盡,也可以不了了之。
聊天時間選在女兒每天晚自習放學之后返程途中,或是回家后的休息間隙。地點不拘泥于車內還是家中,時長控制在5-15分鐘,視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總的來說,在聊天時,我把孩子當作朋友,像伙伴一樣無拘無束地暢聊。
羅振宇說:“一行動,就深刻。”行動本身即意義。
從起心動念到每日踐行,一晃已一月有余。打開手機備忘錄,看看當時記下的對話話題,還真有意思。我們聊過DeepSeek與ChatGPT,聊過《哪吒2》走向國際市場的現象,聊過生活中各類工具如何為我們賦能,聊過倫巴與搖滾的魅力,聊過復雜的人情世故,聊過請客吃飯的講究,聊過獲獎時的高光時刻,聊過教育變革的趨勢。每天聊聊,每次都基本實現了松弛感+1,親密度+1,能量值+1。
我希望每天的母女對話,不僅是親子陪伴的一種儀式,更能成為我們家庭生活的獨特方式。我們會繼續用對話編織親情的紐帶,在歲月里留下溫暖而美好的痕跡。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