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以為,有些人獲得成功是因為遇到了那個讓他開竅的人。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偶然遇見一個高人,被點撥因而開悟,由此人生一路開掛,多么神秘,多么奇妙。時光流逝,逐漸明白,奔跑的人生路上,我們缺少的不是那充滿玄機的一席話,而是背后靜默的十年書時光。靈性一閃,看似只在一瞬間,其實早已醞釀良久,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破土而已。
一席話,又一席話,早已從我們面前悄然飄過了,遲鈍的我們卻茫然不覺,仍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打轉。這是因為,高人出現了,會不會聽,善不善聽,關鍵全在背后是否有那“十年書”的鋪墊。
讀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艾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書,豁然開朗。書里有太多的話語讓人醍醐灌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必須記住,教育絕不是往行李箱塞滿物品的過程”……
而最觸動我的,是“教育的節奏”那一章。懷特海先生說,教育有浪漫階段、精準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兒童時代,屬于浪漫階段,那是對萬事萬物開始有所領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各種事物對于孩子來說,又新奇又生動,其本身包含種種未經探索的可能聯系,孩子懵懂地面對著若隱若現的大量內容,不知所措卻又異常興奮。到了一定年齡,才開始進入精準階段,這個階段代表了一種知識的積累,這個階段,按照條理化、系統化的方式,獲得其他一些事實,從而對浪漫階段的一般事實做出揭示和分析。至于綜合運用階段,是在增加了分類概念和有關的技能之后,重新回歸浪漫。由浪漫到精準再到浪漫,即由自由到訓練再到自由。學習,就是這樣的周而復始。而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我們逐漸具有活躍的智慧。
懷特海先生說,如果沒有前期的浪漫階段,精準階段是不會有結果的,如果沒有對事實廣泛而且普遍的模糊認識,那么之后的分析會變得毫無意義。如果過早讓孩子進行統一正規的訓練,那么無論是興趣還是最終的成就,結果自然是失敗。因為,孩子的教育是對大腦中已經存在的紛繁復雜的騷動進行有序整理的過程,你不能對一個空白的大腦進行教育。
多么一針見血,許多問題的答案一下子就清晰了。太過急于求成的教育,還有所謂“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本質都是弄錯了“浪漫”和“精準”的順序,或者是意圖跳過“浪漫階段”直接進入“精準階段”,這也許相當于跳過“十年書”卻期待豁然開朗,其結果必然與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馳。前不久,身邊一位家長很無奈地說,上小學不久的孩子回家吐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作業呢,上學難道就是為了完成作業嗎?她不想上學了。多么令人震驚!學習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由不會到會,由會到運用,這多少是有點浪漫和帶有成就感的。羅素在個人傳記自序《我為什么活著》一文中,把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愛情的渴望相提并論。而孔子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為什么如今在很多孩子那里,學習成了異常痛苦異常讓人討厭的事呢?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們大人的問題呢?
細品一下,孔子的那句話里,還有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字:時。時,時機也。學而有“時”,習而有“時”,孔子所說的這個“時”,也許就是教育的自然節奏吧。兒童階段,本該是浪漫階段,它的特點是興奮,是無序,是好奇,是大量的觀察和吸收,是更好地發現興趣,如果跳過這自由發展的浪漫階段直接進入到精準的訓練,很有可能導致興趣缺失,也可能會在后來的自覺探索階段因視野的狹窄而難以建立秩序。
有人說,童年是我們取之不盡的靈感之源。因為,童年是我們歡樂的秘密花園,是我們自由探索的自在時光,是我們無憂無慮的浪漫基地。那些出于好奇四處閑逛遇見的趣事和糗事,都有可能在未來的光陰里變成創意滿滿的靈光一閃。現在,很多父母因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不知不覺中把浪漫的童年變成了精準量化的知識庫。在本該最浪漫的自由時光提前使之精準化,孩子起跑時可能確實是快了一些,但放到漫長的一生,他們卻可能會因此而動力不足。不要忘記,有時,教育是具有滯后性效果的啊。
書中有一句話格外耐人尋味。“在教師的意識里,孩子是被送到望遠鏡前來觀察星星的;在兒童的心目中,教師給了他通往璀璨星空的自由之路。”孩子確實需要我們引領向前,身為教育者,我們都應該仔細反思一下,目前我們認真所做的一切,究竟是讓孩子看清楚一顆星,還是把他領上了通往璀璨星空的自由之路。
我們成人的學習之路也是一樣的。
生活忙碌,時間寶貴,我們常常急于求成,希望快點看到成果,以致不舍得花時間做好“自由學習”這個鋪墊。在這點上,閱讀和表達表現得更為明顯。寫作表達,是一種尋找,倘若沒有豐厚的閱讀作為底子,尋找不過是一種虛無的技巧而已。
作家李元勝有一首小詩《旅行》,很是讓人喜歡:我經常站在書架前猶豫/就像置身于龐大的巴士車站/每輛巴士都會把我帶走/而終點從未明確/我經歷過多少次出發/在很多層不同的世界/每輛車,都可以裝下無限多的乘客/這樣的旅行是多么遼闊啊。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安靜下來,在書架前成為那個愛上獨自旅行的人,在獨屬于自己的浪漫旅程之中,從容而快樂地“亂翻書”,等待著智慧來敲門。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