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西塞山前,白鷺翻飛,桃花飄落,花瓣隨波而下,此時,鱖魚正肥美。漁翁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在水邊垂釣。風有點大?雨有點急?沒事,過一會兒,一定會收獲頗豐,此刻還不想收竿回家。
詩人寫這首詩,表達了對大自然深深的熱愛,對自由的由衷向往,他把平常的生活寫得清新唯美,他追求的是淡泊寧靜。這首詩一出,就成為經典,作者描繪的畫面,無數文人反復吟誦,反復引用;這首詩的情調,熏陶了多少后人。
這首詩是一幅色彩淡雅的圖畫:煙雨蒙蒙,桃紅柳綠,詩意濃郁。水墨洇暈的山色背景映襯下,如雪的白鷺,粉色的桃花,清澈的水流,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整個色調柔和、寧靜,可以讓人放松,可以讓人沉靜下來。急雨被風裹挾著,打在斗笠上,沙沙沙,沙沙沙,聽起來也是非常減壓。這個場景動靜相宜,整體寧靜淡雅的基調之下,有奮飛的白鷺,有飄飛的落花,有風,有雨,有汩汩流淌的春水。如果事情太多覺得心累,如果平常的環境有點嘈雜,如果眼睛有點干澀,在這樣的圖畫里多待一會兒,看看,聽聽,發發呆,身心都能得到舒緩,能夠得到休息。
這首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妙的空間,同時,這還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時刻:釣魚,本身是一種征服,釣者在魚鉤上穿好釣餌,把香噴噴的餌料撒在水里,精心布置一個場域,然后靜靜等待魚兒上鉤,魚兒被釣出水面的時候,宣告一個小小的勝利。一次次重新開始,一次次布局,一次次期待,一次次滿足自己的操控感,如此循環往復。生活不能預演,但是在釣魚時卻能一次次體驗成功和滿足,刮風了就吹點風,下雨了就淋點雨,有什么比這樣即時滿足期待更快樂的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到達詩人營造的這樣的意境,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西塞山前”,每個人都曾想要短暫的“不須歸”。于是,老大的一個人了,想看看兒童動畫片;或者想在廁所里多待一會兒;想在浴室里引吭高歌,淋浴時不想出來,溫熱的水從頭淋到腳是多么放松啊,這樣的時間,延長一分鐘吧,延長五分鐘吧……這是修復,這是療愈,這也是心理建設的一個程序啊,作為當事人不要有負罪感,作為家長,就稍稍寬容一點,讓孩子“活回去”一會兒吧。
編后:人類的生存,身心的健康,孩子的成長,有一些自然的鐵律在起作用。有時候,我們僅僅意識到餓了要吃,困了要睡。功利心太重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些內在的要求,而心理的、生理的剛性需求,有時候又偏偏以道德悖逆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懶惰、拖延等。從真正人性的角度,尊重每一個家庭成員,尊重他們的每一個生理表現形式吧,這才是愛。
編輯"木木"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