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葉圣陶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葉圣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編輯出版家、社會活動家,更是一位教育家。近日,讀其教育論述作品集《教育為了什么》,得以了解他的教育思想,以及他作為教育家對中國現(xiàn)代教育理論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葉圣陶心系國家發(fā)展,厚植家國情懷,尤為關注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怎樣的人的問題。他對教育,提出許多獨特的見解,以一顆赤誠之心,照亮無數(shù)教育工作者的前行之路:教育的一切目的,就是使人人受到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的教育。現(xiàn)在推行“生活教育”,不怕艱難,不避危害,當然也有成就,那成就對于中國的弄好也大有幫助。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與人生的關系。教師講,目的是要達到不用講,好比幫孩子學走路,先牽著他走,扶著他走;進一步讓他自己走,在旁邊護著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讓他自己走,護也不用護了。上課也一樣,教師不能光灌輸,要多啟發(fā),多引導……
葉圣陶十分重視對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他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把小事當成事,養(yǎng)成習慣,這正是葉圣陶先生用其一生的行為世范所傳遞給我們的教育智慧。
葉圣陶的兒子葉至誠,在回憶中曾記述過這樣幾件事。
有一次他遞筆給父親時,不小心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里,父親鄭重其事地跟他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zhuǎn)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把人家手戳破了呢?”
這樣的事還有一些,葉至善回憶說,冬天,當他出門沒把門帶上時,父親常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夾著了嗎?”次數(shù)一多,不必再用這么長的句子,便只喊:“尾巴,尾巴!”
就這樣,他漸漸養(yǎng)成替他人著想的習慣:無論是遞東西,還是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門,都成了此后人生中一直遵循的習慣。
葉圣陶的孫女葉小沫回憶說,為了培養(yǎng)孫輩們替別人著想的好習慣,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爺爺就告訴他們:在遞給別人刀子的時候,要把刀柄對著對方;吃飯放碗筷時,筷子要放在盤碟的右邊,調(diào)羹的把兒一順向右擺;公共場所,在有人休息和談話的地方,走路腳步要放輕,關門的動作要放輕……
其中還有這樣一件事頗動人心弦。當葉小沫長大后當了編輯,葉圣陶在向她傳授編輯經(jīng)驗時,總是極其注意這樣一些微小細節(jié):寫文章時,一定要為讀者著想,句子要通順,意思要明白;抄寫稿子時,一定要為排字工人著想,字要寫得清楚,不要叫人去猜;稿子發(fā)表了,要為作者著想,盡快寄樣書樣報,盡快寄稿費……
讀之,我深切地感受到葉圣陶已將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滲透到了骨子里,乃至成為他生命的自覺。他曾說:“做老師,身教永遠重于言教,而且這些身教不是做出來給孩子看的,而是自身的修養(yǎng),是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習慣,是平日里的一言一行。”這也是他一生中都在身體力行的話。
他有寫日記的習慣,自十七歲至九十幾歲,一寫就是幾十年。葉小沫回憶說,在整理爺爺留下的日記作品時,除去因戰(zhàn)爭等原因部分散失外,爺爺所留下來的七百多萬字的日記,寫的字無一例外都是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的,即便他年高時因視力不好已經(jīng)看不太清楚了,寫出來的字依然是一筆一畫的。正是這一良好的書寫習慣,極大便利了此后的文字校對工作,使《葉圣陶日記》得以順利出版。
一個微習慣勝過萬千道理,教育,就是養(yǎng)成好習慣?!耙匀找阅辏缑缰畨?。既質(zhì)又文,君子堂堂?!焙⒆觽兊某砷L不只是需要課堂來滋養(yǎng),更需要習慣和歲月來成全。在教育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習慣培養(yǎng)已然成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如何把難以觸摸的素養(yǎng)變成可以培養(yǎng)的習慣,恰恰是當下每個家庭和老師都應著力去思考、落實的事情。
編輯"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