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中國昆曲博物館重裝啟幕一年有余。站在修繕一新的展廳,每個定位點都可以觸動語音介紹,只有你聽得見,不影響周圍觀眾觀展;站在數字館的“魔鏡”前,AI技術自動選擇適合你的扮相,為你換裝……長期以來,以古建筑為展陳空間的博物館,“古”上加“古”,當不可移動文物遇上可移動文物,沉悶了些。然而隨著科學技術和藝術創意的加入,古建筑作為博物館在觀眾、游客心中可知、可感、可觸碰的形象愈發生動起來,甚至有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古建筑的文物價值得到最大體現
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蘇州這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擁有豐富的古建遺產,歷史城區內可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304處,蘊藏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而用作公共開放的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是古建筑傳統和鼓勵的活化使用方式,博物館利用自身的技術現代化,可以讓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變得更親民,相得益彰。
將博物館搬進古建筑,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文化意蘊的實踐,不僅賦予了古建筑新的生命力,也讓文化遺產的展示形成建筑空間與展陳內容的深度融合。古建筑自身的建筑形制、裝飾細節甚至歷史痕跡,成為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太平天國忠王府之于蘇州博物館,文廟之于蘇州碑刻博物館,蘇州戲曲博物館坐落于全晉會館,蘇州城建博物館位于衛道觀前潘宅,蘇州狀元博物館建于潘世恩宅內,觀眾、游客在這些古建文物的物理空間中穿行,歷史敘事沿著古建筑里的動線徐徐展開。
如今,不僅在真實的古建筑物理空間,博物館通過數字化展示技術,讓歷史再現得更加生動具體,增強了觀眾、游客的沉浸感、體驗感和獲得感。
一年前,全晉會館內的蘇州戲曲博物館煥新亮相。新增的數字館內,可以充分享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全新視聽體驗:拿起耳機,在觸摸屏上自選感興趣的昆曲唱段;戴上VR眼鏡,走入昆曲的虛擬世界。在更大型的博物館內,全面引進了像阿笠博士給柯南研制的眼鏡:AR眼鏡掃到文物,關于這件文物的拆解、相關解析及背后的歷史文化碎片,在眼鏡片上自動播放。與此同時,透過鏡片,現實中的文物可以與鏡片上播放的文物一并欣賞。
活化的經濟效益也有了間接展現
解決了觀展沉悶的問題,古建筑用作博物館后,建設與運營長期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平衡文化和經濟效益。作為對歷史保護的最佳形式之一,博物館通常被視作不產生經濟效益。但創新設計和科技的應用,已然打破了這種觀念,博物館在古建筑保護中的作用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更是新時代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交匯的平臺。
有文旅部門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隨著政府財政預算的壓力增大,管理部門鼓勵各級博物館增強自身造血功能。2024年,相關推動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文件中提到核心兩點:鼓勵博物館積極策劃推出精品展覽;鼓勵博物館開展文創開發項目。
換一個角度思考,經濟效益的提升,也是文物價值被認可的具體體現。在此基礎之上的,是文旅融合發展的趨勢愈加明顯。博物館本來就是公共文化載體,當下更被定位為文旅融合綜合體,城市文旅消費的打卡點和目的地。
在蘇州的博物館內,不僅可以參與文化參觀,聆聽高品質的文化講座,許多博物館正在設計以知識為主線的互動體驗項目。通過數字技術呈現,結合互動性設計,博物館與古建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和學習相關的教育場所,更形成一種交互式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匯集了各種文化創意的交流。
博物館內有咖啡、茶飲、簡餐,有夜游、夜宿博物館,館內重新規劃梳理了游覽動線,館外與周邊文娛、旅游、商業等街區場所結合起來,打造出更寬廣的博物之旅線路,更實現了周邊社區的復興,催生出新的文化生態圈。更有引領了潮流的博物館文創,2024年蘇州博物館文創創收達到1.17億元。博物館或古建筑,與游客、觀眾的距離貼得更近,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未來也將成為城市文旅發展的增長點。
讓文化遺產持續生長
古建筑因其歷史和文化價值不容破壞,活化使用時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倒逼出作為博物館時獨特的展陳設計智慧:蘇州博物館忠王府展區運用可拆卸鋁合金展架系統,通過榫卯結構與古建筑梁柱柔性連接,實現了展線靈活調整。同時,對古建筑進行的“可逆性”改造,即保持建筑結構和風貌不變的前提下進行靈活的內部調整,確保未來的修繕和使用也不會影響其原有的文物價值。
隨著數字技術的滲透,古建筑作為博物館,正從“空間容器”轉向“多維接口”:比如通過BIM建模,在特定場地中投射全息當年現場場景。利用5G+AR,實現虛擬空間與實地展品互動。聲場復原算法,可以通過古建筑本身的構造特性重現當年的沉浸式體驗。
這種博物館形態本質上是在進行文化基因的拓撲轉換——古建筑作為物質性載體,博物館作為功能性媒介,二者在時空維度上形成的共振效應,讓文化遺產不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持續生長的有機體。當觀眾觸摸斑駁的磚石時,觸碰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文明在當下重構的可能性。